上大学网 > 人事培训 > 正文

像幕后导演一样做培训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我是一个快乐的培训工作者,我骄傲地称自己是一名“幕后导演”,把繁华、感动和收获留给“客户”。

  初,集团启动了领导力发展计划。对我而言,项目推进的两年,就好像打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战役。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感“专注”的力量,它让看似不可能的事变得圆满。

新颖的开场

  在项目正式开始前,我们举办了一场新颖的领导力素质模型发布会。担任发布会项目经理的我深感责任重大,就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以学员易于接受为前提,还要有所创新。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发布会的开场视频。虽然它只有短短三分半钟,却凝聚了我四个月的心血。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心中既忐忑又自信:这份“答卷”的修改次数高达40多次,无论是视频主体形象,还是配音、动画,都经过了反复打磨。

  发布会分为领导宣讲、模型亮相、培训班开班等几个环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宣讲。当初在设计时,我觉得领导讲话的形式风险较小,而且易于被学员接受,便决定采用该形式。但同时,只有融入一些“冒险”举动,才能让人耳目一新。经过团队的头脑风暴,我们一致决定以“巅峰对话”的形式来呈现——由主持人向领导提问,从而更生动地传达领导者对用人标准的理解。

  这一经历让我意识到,珍品是“磨”出来的。在做培训产品时,我们不仅要像顾问一样专业,还应懂得企业及员工的需求,才能获得认可。

“迷你”体验

  把军训引入领导力项目的例子并不多见,因为这样做挑战较大,效果也无法预估。但军训有其优势,它可以打破人与人的隔阂,让学员放下自己,打开自己,进而认识团队。所以我们决定大胆采用。

  如何让为期两天的军训产生价值?我觉得过程设计最重要。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确定了体验项目,包括“团队领袖”“一钉撑起”“生命之旅”等。接下来,便是寻找培训基地。我理想中的培训基地应该有优秀的教官、灵活的场地,寻寻觅觅终于找到。

  当一切准备妥当,我依然放心不下,于是与部门的同事专门拿出一天时间,到培训基地进行“迷你”体验,亲身感受压缩版的培训项目。我们原先设定,每个项目都应揭示一定的内涵,但体验结果却令人沮丧:教官和场地很适合,但训练项目本身存在问题,尤其最后“生命之旅”的环节,我们发现它根本不能打动参与者。经过分析,路线不够曲折、人员队形过于整齐、障碍不够艰难、宣传片的内涵深度不够等,都是效果不强的原因。

  眼看开班在即,是就这样硬着头皮继续,还是临时调整?思考良久,我决定与教官、基地负责人一起,对每个细节都进行修改。经过昼夜奋战,我们重新制定了体验项目的规则——增加了“生命之旅”的难度系数,重新设计了路线以及学员队形,并在路上设置了树枝、小山等障碍,制作了“狼嚎”等声音特效,还布置了代表集团LOGO的蜡烛场景。

  “迷你体验”帮助我们提前了解到客户感知,成功设计了项目。军训结束后,很多领导紧紧相拥,甚至有的领导直言,真希望和队友们一直走下去。让我欣慰的是,这个体验项目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无形中帮助学员们树立了团队意识,可谓一举双得。

选最合适的“角儿”

  从事培训工作多年,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培训组织者,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就是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各显神通的讲师和课程建议书中找到最合适的。

  我在为领导力发展项目选择讲师时,丝毫不敢怠慢。经过一轮一轮的接触、试讲与沟通,平均每10——15位候选老师才能选出一位。老师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授课经验、讲课风格、配合度、合作意愿等也成为我格外注意的选择因素。

  为了让老师了解集团的情况,我与同事们不仅细心讲解集团的概况、战略和管控模式,还帮助老师们开展调研与访谈。经过努力,老师对集团的战略、业务如数家珍,选取的案例也更具代表性和启发性。

  课堂上,我观察到一些业务部门负责人对于老师的观点非常认同,频频点头。课后,他们还主动找我索要课程的录像。老师也由衷地说:“我给很多企业做过培训,你们特别精细和严谨,是唯一让我没有任何挑剔的组织者。”

  对我而言,作为培训工作者,我们肩负的可以只是普通的组织工作,也可以是深入人心的价值创造。我喜欢研究所在企业的环境,以便形成独特的“工作哲学”,并使之成为促进自己实现梦想的动力。

  (来源:培训杂志 作者:魏恺)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