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企业文化 > 正文

企业文化之贵正确认识老板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企业要积极向上,企业员工首先要更新观念,端正心态,通过对企业主的正确认识,主动打破身份樊篱,把企业主还原成休戚与共、共同创造财富的“自己人”,让企业主的关爱和员工的理解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有效消除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心理隔阂。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用一句阶级立场不可调和的资本论形象而立体地将资本家赤裸裸地暴露到劳动人们的对立面。从此,所有的资本家(企业主及其代言认)都成了剥削阶级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资本家被视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世与时移,经过近百年的工业化洗礼之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在*的确立,人们对资本家的认识越来越带有一种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他们不再是脸谱化的“万恶敌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间,政府无法完全依靠国有企业解决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和从农村土地上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时,资本家成了这一部分劳动者事实上的“衣食父母”。

  不仅如此,资本家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本,兴办工厂,除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和丰衣足食的生存条件外,还为促进社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但是,马克思那句明显带有时代背景色彩的名言,为后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资本家都戴上了有欠公允的狰狞面具。无论他们多么慈善慷慨,都会视为虚伪的面孔;无论他们多么体谅员工,都会视为怀柔的嘴脸。总之,似乎只要身为资本家,他就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是不配获得工人原谅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些年来,在中国,许多的企业主总是难以得到社会的宽容和工人的理解。公众想当然地认为企业主捐献出来的那一部分其实是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用来为自己“洗白”,这种观点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主们反馈社会的慈善积极性和善待工人的本能愿望。

  也因此,绝大多数的工人都有意无意地视自己的老板为当然的剥削者,并从心理上盲目排斥。他们忘了,要不是这样的“剥削者”,如果没有政府全方位的实质性帮助,他们恐怕连工作的机会、挣钱的机会都难以得到。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会流传一个反映工人矛盾心理的段子:恨老板,骂老板,离开老板想老板。

  这样的心态要是放在企业文化的层面上讲,是非常不健康的,他们至少没有替老板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不能体谅老板的立场。他们没有考虑,如果我是老板,倘若“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白对沟渠”,自己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公众接受和工人理解,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难免不让人心灰意冷。

  不可否认,在资本左右市场的任何时代,有些企业主,常常以丑恶的嘴脸示人,为了过分追求超额利润,他们罔顾大多数人的权益,将赖以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倒逼成自己的“掘墓人”。而绝大多数的企业主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们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在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工人当作自己和社会的财富创造者,在待遇方面不是冷血而是温情地善待工人,力所能及地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如果大家只是基于感性而非理性,不加分析地仇视所有企业主,那本质上仍是一种幼稚自发的仇富思想,不利于企业主与企业员工和谐共生,无法真正达成劳资双方的共识和谅解。

  所以,企业要积极向上,企业员工首先就要更新观念,端正心态,通过对企业主的正确认识,主动打破身份樊篱,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主还原成休戚与共、共同创造财富的“自己人”,让企业主的关爱和员工的理解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有效消除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心理隔阂。

  企业文化是劳资双方(即企业主体)在企业内外共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是彼此互动的“意见一致”,是基于合意信仰的共同主张。如果企业主和工人在企业目标和工作态度方面离心离德,始终认为“我当你是挣钱的主,你当我是赚钱的主”,那两者就真的中了马克思的“蛊”了,永远都不可能协调了。

  记住:老板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当以感恩的心呵护老板们的善意,体谅他们的立场,一起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