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早恋系列主题班会设计
早恋问题沸沸扬扬谈论了多年,但谈论的结果如何呢?我想到了王晓春老师在《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中的一席话:
事情已经弄到了这种程度:所谓的青春期教育几乎和防早恋教育变成同义词了。防旱恋教育又被简化成性教育;性教育又被简化成了性知识教育。青春期教育一路缩水,越来越狭窄,钻进了牛角尖。
我们抨击早恋的时候,往往从社会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开刀。可解决早恋问题的时候,却又从学生的生理因素入手,大讲性知识……其实防止早恋的重点应该是健康感情教育、自尊教育、幸福观教育,这才能与社会影响相衔接。对王晓春老师的话,我深表赞同。爱情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等,有相容、相交的一面,但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认识不到这一点是不行的。
现在对于早恋,最流行的说法是反对生堵硬截,主张理性疏导。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疏导?常见的做法无非说教而已。例如用早恋导致的恶性案例来吓唬学生——可惜热恋中的学生总认为那些恶果是“特例”,自己不会这么倒霉;或者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来开导学生——可惜学生处在青春期很容易被爱情女神“诱惑”。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找到了“爱情”,而是“爱情”找到了我们的学生,并暂时控制了他们;于是,又有人借过分肯定早恋的合理性来讨好学生……这些东西,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虽然不能说全错,但往往也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在我看来,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只有一条途径——认识爱,探讨爱,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纯洁高贵的爱,最终让我们对爱情有一颗敬畏的心。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显然是一门艺术。但是,我们为掌握这门艺术究竟做出了多少努力?虽然人人都认为爱情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指数;虽然我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百听不烦,但很多人只是听、只是看、只是羡慕、只是向往、只是等待,却不知道人们本可以学会爱。在这一点,我不能不实事求是地说:义务教育中所有学科都是“超前”的(学生当下所学的知识,将来才能用上,所以说“超前”),惟独爱情教育是滞后的,甚至等学生到了谈婚论嫁、结婚后,还不明白什么是爱情。
这真的不能不算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巴拉塞尔士说:“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情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我希望我的学生有见识、有眼光、懂得多一点。一旦认识到了爱情在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开始与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成熟的爱。我知道一切教育都是为了提供“知识储备”,否则就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的做法,首先是设计爱情教育主题班会,其次是给学生写信,伴以讲身边老师的爱情故事。
《我和学生谈爱情》共有八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的爱情教育班会是一个系列,一共有十二个,层层递进。
第一单元总标题是“理解爱情”。第一个班会由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改编成剧本,里面增加了《费加罗的婚礼》唱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雨田的《蓝纱巾》、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诗歌,让学生在音乐、诗歌里感受爱情的高贵,认识爱情的伟大,明白爱情包含着忠诚、甜蜜、苦涩、酸楚、温馨、平等。并得到诗歌、音乐的熏陶。
第二个班会“一棵开花的树”。通过故事、小品,师生认识到爱的最高境界是“给”不是“得”。而“给”的真正含义,不是牺牲,而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正如弗洛姆所说:“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我的‘爱’的能力。”
本单元第三个班会是“叶与树的爱情”。用网络上一个配图短文作为引子,师生一起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歌唱、朗诵、讨论中明白关心、责任、尊重、认识等在爱情中的作用。明白相爱的人之间若没有尊重、责任心,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或奴役别人。在班会的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不要把尊重当成惧怕。正如弗洛姆所说:‘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就是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绝无剥夺之意……”
第四次班会,是对以上三个班会的进一步理解、总结。我们用陆游、唐婉和赵士程的爱情进一步探讨了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