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吗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宿舍的一些知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一、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
10栋学生公寓,可容纳8000名学生住宿,宿舍是标准的4-6人间,宿舍里面配备有书桌、衣柜、热水器、饮水机、空调/风扇等基本生活设施。学生公寓标配空调、网络、盥洗室等设施完备,24小时保安巡逻。浴室、洗衣间、通信、通信、快递、银行、超市等综合服务一应俱全。2个学生综合食堂,可容纳3000人同时就餐。
二、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介绍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诗歌之城??安徽省马鞍山市。学院前身为马鞍山联合大学,创办于1984年。2008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更名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2月,学院与马鞍山技师学院整合;2015年5月,马鞍山市卫生学校并入;2019年4月,马鞍山网络大学(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马鞍山分校)并入。2020年3月,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单位,进入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G33+联盟”。
“十三五”以来,学院坚持“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高水平”定位,充分发挥“四校”资源整合优势,加快推进资源共享、专业共建、质量同升,已构建起以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职业培训与学历继续教育并举推进的良好办学格局。先后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YB)优秀培训单位、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现为国家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院校等。
占地面积39.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5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基地)100余个,教学及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设电子信息、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经济贸易、管理工程、应用外语、医学护理7个专业教学系和基础部(思政部)、网教部(电大)2个教学部。高职专业42个、中职专业34个,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教职工440余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30余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2.2%。中高职在校生10270人,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学生5400余人,年均完成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超过1.2万人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30%,中职(技工教育)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85%。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所有专业均推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双主体育人。重点专业已构建“三引三出”“校企八共”“大师团队引领”“实境实品”“淡学旺工”“三段递进”等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晓庄电商学院”获批为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积极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努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师生共获国奖32项、省奖334项,其中教师陈娟作为省唯一一位教师被推选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增材制造”赛项裁判长,学生在“增材制造”“CAD机械设计”“3D数字游戏艺术”“烹饪”“平面设计”等专业赛项中均获全省第一名,代表安徽省参加第45届、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集训选拔。
学院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出“一套课程体系、三项教育载体、一体项目孵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被授予 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首批省级创业学院等称号。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类赛事获奖项38个,包括 “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二等奖、首届安徽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安徽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
学院加快推进开放合作办学。与和县、博望区、郑蒲港新区合作分别设立和县校区、博望校区和郑蒲港新区教学点。与德国职校合作开办数控专业“中德合作班”;与南大、北师大等高校合作分别设立现代远程教育马鞍山学习中心,获“现代远程教育优秀学习中心”。与韩国东义大学、韩国昌原文星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以及我国的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等高校分别签订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研学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2020年8月,*考察安徽期间亲临马鞍山考察,对马鞍山提出了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重要指示,这是马鞍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大事。“十四五”期间,学院坚持以*,深入学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发展阶段、树牢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服务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升级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完善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为补充、职业培训和学历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办学格局,全面建成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积极申报“职业本科院校”,着力打造实现多层次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高等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