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北京高考 > 正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入学指南须知及报到时间注意事项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邮寄录取通知书时,大部分高校会附带一本为新生准备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指南》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报到须知》。同学们在开学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上面会写明学生报到时间,报到时需要带齐的证件和材料,入学所需的各种手续及注意事项。学生要提前上网填写相关内容。如果还没有收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可以参考下往年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入学指南和须知,每年新生入学政策都有变化,本文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官方为准。

2018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入学指南

一、学校简介

概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一所多科性、教学型、应用型大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

学校设有工会学院、劳动关系系、经济管理系、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安全工程系、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教学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

学校本科专业设有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学校遵循专业“特色发展”、重点扶持与竞争发展相结合,建设劳动关系、法学、公共管理、安全工程、工商管理、文化传播等专业群。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授权专业学位类别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并于2013年起正式招生。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四个研究领域: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管理。2018年,经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批准,学校开始在香港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领域)。

高职(专科)专业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专业特色鲜明。

截至2018年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562人,其中研究生132人,本科生4722人,专科生1708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78人,其中专任教师29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把握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注重特色学科专业建设,讲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着力规范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劳动关系和工会等领域所需要的,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近2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2017年1月,学校与河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2018年5月,学校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开展面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3.5+1.5”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将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学生申请工作,拟于2019年春季学期输送优秀学生赴美进行该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劳动关系与工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大学,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也是工会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学校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等23个研究机构,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教育的高校,学校为600多名共和国劳动英模、“大国工匠”提供了深造机会和成长空间,劳模本科教育迄今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许多劳模学员在毕业以后,加入到工会干部队伍中。在扎实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同时,学校立足行业特色和学校实际,积极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师生深厚劳动情怀。着力发挥“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校园”、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体系较为完整的优势,通过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国工匠报告会”、“劳模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分享工匠情怀,引导青年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自觉践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为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将在*回信重要精神的鞭策下,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及河北涿州市,占地总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大学生公寓、电教中心以及与专业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等各类办学设施。校园计算机网络设施先进,接入便捷,资源丰富,覆盖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学生宿舍。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80余万册,电子数据库34个,电子图书133万种,电子期刊近2万种,与国家图书馆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多家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为学校师生及全国各级工会干部培训提供教学研究及信息情报服务。

二、学科建设

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公共管理(MPA)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基础上,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着力提升新时期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服务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德育为先,并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建设规划, 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门类,丰富校级公选课资源;改进校级讲座教学,开设讲座公选课,促进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的常态化利用,有利提升了公选课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改项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拓展交流与访学渠道,为学生成长提供短期访学与联合培养等多种路径。目前,劳动关系、法学两个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劳动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劳动关系专业为主干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和“复合型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语言的力量》课程被评定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专业培养方案框架结构

知识体系和课程类别分类

理论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

通识必修课

军事理论、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计算机、军事训练、思政课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通识选修课

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工会与劳动关系、创新创业八大课程模块,安排在第三至第七学期,原则上要求按照模块选课,每个模块不低于2学分

专业教育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根据不同专业而定,由若干门专业主干课程组成

专业实践教学(含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类课程与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专业选修课

任选课程模块

不同的方向模块课程,科研、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课程及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等

学分合计

150-160(文史)160-170(理工)

四、专业建设

学校自2013年起实施“本科专业综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我校所有专业进行全面建设。同时,开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专业综合建设规划。2014年,学校重点开展劳动关系、法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等专业的综合建设与改革。2015年,学校重点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综合建设与改革。2016年,学校重点开展政治学与行政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新闻学、汉语言文学、酒店管理等专业的综合建设与改革。2017年,学校继续启动“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重点开展安全工程、法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专业的特色建设与改革,配套完成了各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的建设。

◆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积极建设校、院(系、部)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开设辅修第二专业(学位);学校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学校一向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国际化人才。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波兰、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澳门地区等15所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校际互访、合作举办或互邀学者参加研讨会、学生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等。学校对外交流还扩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海外交流资源网络。目前,学校共选派本专科、研究生各专业学生近500人次赴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的高校进行长短期专业学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海外社会实践、语言能力提升、毕业实习及学生国际研讨会和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同时,学校接待国(境)外高校专家学者、学生及工会干部来访交流400余人次。我校学生在国(境)外高校获得的课程学分及成绩可依据学校标准进行认定转换。2018年5月,学校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开展面向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在校生的“3.5+1.5”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将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学生申请工作,拟于2019年春季学期输送优秀学生赴美进行该项目内课程的研修。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劳动关系、文化传播、安全工程等5个实验区(含35个专业实验室)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场所(含39个专业实验室)。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7、2009年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2年5月,学校与“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荣获“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学校高职学院荣获“2012年中国饭店业最佳名校奖”(金鼎奖)。2012年7月,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称号。

◆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覆盖所有教室,教学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网络课程及在线教育等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条件不断迈上新台阶。

◆多种举措吸引优秀考生

学校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完善学生激励帮扶机制,制定多种奖励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校。

◆推进课外科技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市大学生书法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宜信杯”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等竞赛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二课堂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团委积极打造新青年虚拟偶像,弘扬勤学增智、修德立身、明辨净心、笃实为功的新青年精神。推出新青年学堂、新青年社会实践高校论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月、新青年艺术团专场演出等品牌活动。打造金秋文化艺术节、春煦学术科技节、五月合唱节等特色活动。我校青年赴境内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大学生艺术团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先后在首届电视合唱大奖赛、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上摘得金、银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项目获得第二届全国志愿者大赛银奖、第四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提名奖,中直机关首都学雷锋示范站(岗)称号。

五、教学与科研

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近几年,学校教师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23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6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全总工会理论研究会委托课题6项、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1项。

六、就业创业情况介绍

2017届毕业生基本情况介绍

2017届我校毕业生共1822人,其中本科1160人,专科662人。截至2017年10月31日,全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97%,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8.19%,专科生就业率97.58%。毕业生考研升学率10.70%。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具体举措

学校对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和督导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继续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形成了“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和联动机制,全力保障就业。

(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发挥创新创业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引领作用。教务部门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专任教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就业指导中心组织跟进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全校协力将学生创新创业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搭建学生创业实践社会化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校+企业+创业大学生团队”模式。

(二)积极开拓就业新渠道

各院(系)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利用校友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取得重要突破。主动与各地工会沟通联系,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在工会系统内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加强与校友联系,为毕业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专业对口、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积极走访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并就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达成合作意愿。

(三)继续强化就业创业攻坚阶段的宣传、培训和服务

“多管齐下”,加强宣传,畅通渠道。“有的放矢”,举办就业创业系列讲座和沙龙,提高培训质量。“点面结合”,开展面向全体、形式多样的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精准帮扶构建困难毕业生就业托底机制

通过专项经费为困难群体毕业生发放求职交通补贴、就业困难补贴、生源地签约补贴,为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减免学费,同时,积极为城乡低保家庭、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以及残疾毕业生申请北京市一次性求职补贴。

七、资助政策简介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大学学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助学办公室,采取多种奖优助困的措施,通过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生补助、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勤、补、减”)等方式,帮助解决学生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绿色通道”   铺平入学之路 

“绿色通道”是在迎新现场为经济困难新生开通的“先注册、后缴费”的入学通道,办理方式轻松、便捷。因家庭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暂时无力缴纳学费、住宿费的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暂缓交款手续,直接注册入学。

“绿色通道”的路径为:

a.到所在院(系)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b.到学生处“绿色通道”迎新接待点,办理学费缓缴、住宿费及其他杂费登记手续;

c.凭学费缓缴审批单及杂费登记单到财务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办理注册、入住手续。

◆助学贷款   缓解学费之困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之忧,国家现已开展两项助学贷款业务,一是考生本地申请的生源地信用贷款,二是入学后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具有贷款方便、审批快速、还款期长等特点,有贷款需要的学生可以向当地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具体申请程序可以网上查询或向所在高中咨询。新录取本科、高职学生都可以在高考本地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成功后,可持贷款审批合同到校领取800元的困难补贴。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我校与中国银行开展合作,为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申请助学贷款前期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本人及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2.本学年度村委会、乡、镇及县级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原件;3.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制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原件。

◆奖助学金   奖优助困之策

除国家助学贷款外,我校还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我校奖助学金主要有五种:

★国家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约占参评人数的5‰。

★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获奖比例约占总人数的4%。

★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助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2000元,获资助比例约占总人数的1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70%)。

★全总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范围涵盖大一入学新生,获奖比例约占总人数的3%。

★学校奖学金:为倡导优良学风,学校设立一二三等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覆盖面达20%左右;另外设有德育标兵、学习进步、文体优胜、创新先锋等单项奖。

奖学金申请步骤:在综合素质测评基础上,由学生向所在院(系)提出奖学金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评定结果汇总至学生处核定、审批、发放。

◆勤工助学   自我锻炼之选

学校优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劳动和社会服务,并给予一定的勤工助学补贴。我校助学办公室下设有学生自治的社团--勤工助学协会,为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服务。我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校内岗位和校外岗位两种,校内岗位有助教、助管和助工三种,校外岗位一般为临时兼职。

学生处将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在勤工助学网上发布勤工助学岗位的通知,学生们可以向所在院(系)领取岗位申请表格,也可在学生处网站下载专区下载,认真填写后交还给所在院(系),等待安排岗位。

◆困难补助   解决生活之需

学校设有专项困难生资助基金,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特困生补助”。每学年开学初,学生处助学办公室组织各院(系)调查、了解在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根据情况确定“特困生补助”发放对象,补助发放比例为所在院(系)总人数的10%左右,补助金额为每月100元左右。学校还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困难补贴和求职交通补贴,补贴金额分别为每人500元和200元,约占毕业生人数的2%和18%。

◆学费减免  解除特困之忧

学校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政策,每年4月由特困学生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学生处审核后可获得学费减免资格。学费减免分为两个等级,一等减免学费总额的100%,二等减免学费总额的50%,减免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

◆咨询热线  困难帮助之友

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资助政策,我们特别开通了助学政策咨询热线,接受有关资助政策方面的电话咨询。同时也欢迎登陆学生处网站或勤工助学网了解查询相关政策文件。

咨询热线电话:010-88562184

学生处网站:http://news.culr.edu.cn/xgb

勤工助学网:http://news.culr.edu.cn/qgzxw

八、教学院(系)及招生专业介绍

工会学院

工会学院前身是工会学系,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也是学院开展特色学历教育、干部培训、工会理论和工会工作研究的主系。建系30多年来,为工会及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

1992年,工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成人劳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本科生。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改建为“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同年9月,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底,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改为工会学系。2009年3月,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并入工会学系。2011年6月,工会学系更名为工会学院。

目前,工会学院开办有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两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工会学院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近600人。

2013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工会工作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学校第一个硕士点之一。

工会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和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员工近30人,其中专任教师22名,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获得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4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80%以上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师资力量雄厚。

工会学院建有一个规范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供教学使用,并与劳动、民政、社会保障、工会、社会服务、社会福利、企事业、社区、中介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

工会学院院长寄语 (2018版本为入学须知内容)

欢迎同学们到工会学院来学习!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愿以自己的烛光,点燃同学们心中的火焰!

希望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积累广博的知识,炼就坚强的体魄,养成高尚的人格,成为社会的栋梁!

工会学院院长杨冬梅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践能力,能在工会、青年、妇女等群团组织和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公益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机构从事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服务、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中高级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注重学生人格特质与道德素养的培养;注意与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强化教学实习环节;注重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扩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就业适应面。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注重基础、拓宽专业、突出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厚基础、宽知识、通过学生对社会的服务,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整体办学方向与办学特色相结合,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立足工会和职工,服务社会。

近年来,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和培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工会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教学质量改革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和专业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培训、规范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教学类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年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并展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师资队伍

社会工作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职称结构合理、学历较高、敬业勤勉、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工有16人。专任教师中,80%以上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11人,硕士学位3人,博士学位11人,在读博士1人。

学科带头人简介

杨冬梅:教授、学校党委组宣部部长(兼)、工会学院院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党的十八大代表。兼任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第六届常委、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兼职副*,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所长等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长期从事工会理论与工会工作、工会和劳动法律、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全国总工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世界银行、全国工会学研究会等二十余项研究课题以及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等研究课题。出版《平衡与和谐--转型期工会与劳动关系问题研究》、《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研究》等多部专著,与他人合作出版《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工会基础理论》等10余部著作和教材,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法人制度理论视野下的工会法人资格》、《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关系探析》、《加强工资集体协商立法的几点思考》等论文近百篇。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成人院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标兵等荣誉。

叶鹏飞:副教授、博士、工会学院副院长。199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9年前往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工作,200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任教至今。2014-2015年挂职大庆市总工会副*。主要从事职工问题、城市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劳动关系等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与定居意愿研究》、《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祥谦》等多部专著。在《社会》、《青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翻译作品4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及各类项目共10余项,参与撰写研究报告10余篇。主要讲授《社会工作理论》、《城市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软件(SPSS)》、《经济社会学》、《中国劳动关系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集体协商与集体和制度》等课程。

课程设置

社会学、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障、职工社会工作、人口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争议处理、工会组织与工会法、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SPSS社会统计软件等。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连续6年坚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年级学生同步实习,做到实习前指导、实习中督导、实习后总结全过程管理。在开展的专业实习活动中,除校内督导老师以外,每位学生都配备相应的实习机构督导老师。每年专业实习结束后工会学院专门召开社会工作专业同步实习总结交流研讨会,邀请实习单位负责人、督导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实习经验总结和改进工作建议。经过6年的实践,学生、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督导老师均对我院特色专业实习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

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实务论坛”,邀请北京市兄弟高校教师、大学生、社会工作机构实务工作者等参与实务交流经验和专业研讨。

此外,工会学院还定期举办大学生论坛、读书节、辩论赛、各种文体活动等。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就业领域: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政府部门;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组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单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发展与管理、高等院校、各种基金会、慈善机构、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年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韩秀云,2012届毕业生。已创办自己的社工事务所--厦门市开心社工服务中心,该中心是厦门市首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之一,2013年成立,2015年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2016年荣获厦门市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以及民政部第二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称号。

李梦祺,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团总支副书记,并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全总奖学金以及优秀团干部等荣誉,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后考取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目前在四川国弘现代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工作。

苗秀云,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奖学金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代表学校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论坛。毕业后被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奖学金,期间作为临床社工实习生在纽约一家社区医疗中心从事心理健康治疗方面的实习,包括成人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以及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等内容。

马刚,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学校奖励,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专业培养适应*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知识;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崇高的敬业精神,在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中,从事工会工作、人力资源、职工教育培训、组织文化宣传、党建、管理咨询等复合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专业是我国目前第一个以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为方向的普通本科专业。目前,只在国内少数高校设有企业文化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但还没有一所高校招收这个方面本科生。本专业的开办,弥补了企业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断档,在企业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书写了新的一页。据企业家调查系统统计数字显示,全国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人员队伍中,工会工作人员占了近44%。因此,在工会学院设立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培养企业文化方面的本科生,体现了学校的行业特点和办学特色。

近年来,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和培育企业文化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企业文化专业加强了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设立了三门独立的实践课,分别是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企业文化师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先后与智益德文化咨询公司、北京二商集团、同仁堂集团建立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开辟了实践实习场所。

师资队伍

企事业文化教研室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教研室教师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6名具有博士以上学历。

企事业文化教研室教师近年在企事业行政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黄河涛教授研究企业文化多年,著述颇丰,其中《企业文化学概论》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课程。曹凤月教授的《企业伦理学》教材被列为中国劳动关系精品教材,同时被列为学校第一批优秀课程。李磊教授参与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编写,同时还参与了技能考试题库的编写。教研室积极参与承担全国总工会相关课题研究、会议研讨以及干部培训授课工作,与各界媒体密切合作开辟专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本专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专业带头人简介

曹凤月:教授、哲学博士、专业教研室主任、企业文化专业带头人、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先后毕业于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企业伦理、企业文化、社会福利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任教以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十余篇论文被权威文献杂志转载收录。独立撰写著作、教材、工具书累计十余部,其中《企业道德责任论》列入学校第一批学术论丛,并荣获“中国伦理学会30年优秀成果奖”,主编的《企业伦理学》成为学校的精品教材和精品课程。参与并担任副主编的《企业文化学概论》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北京市级、学校级相关课题、教改项目共十余项。在学校科研成果评奖中,连续三届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社会学概论、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领导学、劳动经济学、管理思想史、危机管理、西方经济学、文化学概论。

专业特色课程:企业文化学概论、企业伦理学、企业文化咨询实务、品牌学、市场营销、广告学、战略管理、劳动法、工会组织与工会法、职工民主管理、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是由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决策模拟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武汉科技大学承办的全国性赛事。该赛事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模拟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市场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模拟一个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实运作状况,面对同时存在的多个竞争对手,各个参赛队伍需要正确制定企业的决策,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项比赛着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团队合作的协调性、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 

此外,工会学院还定期举办大学生论坛、读书节、辩论赛、各种文体活动等。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1.就业前景广阔:2005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4.1%)的企业建立有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部门。企业文化师在国内目前每年至少需要十余万人,可是每年获得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只有3000-5000。因此,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学生就业率为96%以上。

2.满足行业特色和工会需要:工会在我国的历史上历来是企业文化工作的主干力量。我校是工会院校,工会院校毕业的学生最了解工会。2005年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数字显示“工会干部抓企业文化工作占企业文化人员的44%”,培养的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工会系统就业尚未完全满足需要。

3.考研升学、出国比例增加: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专业本科毕业生,均可以进入其他大学的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继续攻读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三年来,企业文化专业的学生每年有将近20%的学生考上国内和国外大学的研究生。

部分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刘军,2011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学校奖励,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被北京西站管委会录用,现任北京西客站管委会机关团委书记。

巢著,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志愿者部部长,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科研,评为学院优秀毕业生。毕业后被京西宾馆管理局录取并参加工作,目前为政治处干事。

刘金星,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学校奖励,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现任职北京市工商局西城分局办公室。

唐晓明,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荣获学校奖励,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被北京市对外服务办公室录用。

劳动关系系

劳动关系系建于2005年1月,前身是本院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骨干系部,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477人。2013年开始招收学院首届公共管理(MPA)专业(劳动关系方向)硕士研究生,现在校研究生45人。

劳动关系系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系任教。全系现有教职员工24人,其中教师20人,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6人。2011-2016年度,由本系教师主持立项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与课题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劳动关系系下设两个教研室,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学系承担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和研究生、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院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五个重大进展:一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二是2009年7月,由本系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三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四是2012年7月,本系参与建设的学院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评审,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五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于2013年招生,是学院第一个硕士点。2013年6月,本系积极参与了学院本科合格评估的工作,其办学思路和特色专业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好评。

劳动关系系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总工会、门头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甘家口街道、北京建工集团、二商集团、华联集团、翠微集团、北京移动、中智公司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劳动关系系为学生搭建一系列自主性人才培养平台,发起举办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九届校级模拟招聘大赛,三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和六届校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素质大赛,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深化专业学习。

劳动关系系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在2017年度学院优秀学生科研成果评审中,劳动关系系取得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已出版2009-2012届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集,2013-2016届论文集即出。举办三届品读经典读书会、九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劳工关系学系和韩国高丽大学劳动学研究生院签约,师生定期互访交流。

2017届毕业生共计166人,4人未就业,落实去向率97.65%。其中就业的162人中,国内升学13人占7.65%;出国出境学习16人,占9.41%;考取公务员5.9%。

劳动关系系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劳动关系系的目标定位是努力发展劳动关系特色专业和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研究生教育,将劳动关系系建设成为国内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质量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系主任寄语

每年欢迎一批有志青年,陪伴大家共度四年大学时光,是教师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你们是学校的活力之源,代表着学系、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未来。

我们的学系现有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劳动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正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认识到,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的合格人才,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希望,这些队伍里就有你的身影。

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关系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面向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劳动关系专业是国内第一家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专业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学科平台上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并具备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教学方式提倡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讲评式、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建立多种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劳动关系专业正在完善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拟实施“学用双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试行“小学期制”,探索学生开放自主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加强学涯职涯规划课程的专业化体系建设,坚定学生专业目标,大力支持和开展富于专业特色的学生课余活动。同时,推进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建设,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大实验实践教学比重,完善教学管理,为全方位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建立保障体系。

师资队伍

劳动关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学历情况为:博士6人,硕士3人。此外,劳动关系专业在学院内还有研究生导师6人,全部为教授。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师资为主,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科、专业带头人简介

乔健:副教授、劳动关系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劳工政策和工会的教学和研究,北京市教学名师,曾获院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近年著述包括:China's Trade Unions - How Autonomous Are They?;《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副主编。论文《略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等60余篇。在研课题: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集体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机制的系统化建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是我国第一个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设计者之一,也是国家职业标准之《劳动关系协调员(试行)》的起草者之一。

郑桥:教授、劳动关系系教学副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岗位培训部骨干教师。多次获院十佳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工作。主编和撰写《世界工会概况》、《劳资谈判》、《比较视野下的中外劳动关系研究》,任《劳动关系学》副主编、《国际工会运动概况》副主编,在各类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多篇。学术研究领域涉及国内外劳资关系、工会运动,劳资谈判制度以及中外劳资关系比较研究。主讲课程:劳动关系学、集体合同制度与实务、当代世界工会运动现状、劳资关系国际比较等。

课程设置    

鉴于劳动关系学科是多学科知识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作为四大学科支柱,主干课程或称专业基础课均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学基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概论、劳动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以劳动关系学引领,以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作为本专业最重要的方法课程,还包括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概论、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再辅之以高等数学、英语、统计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以支持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或升学所需要的基本工具能力。这一课程体系既涵盖了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公共管理学主干课程,也突出了劳动关系的专业特色。其中,集体合同制度、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实务、劳工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卫生、劳工历史与现状、工会法和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导读等11门课程为本专业首创。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课程重点放在管理学和专业方法课程方面。

此外,专业培养方案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比如,设置实践性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课程门数、实践方式和考核形式作出制度规范,力求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务工作能力。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1. 实施专业实践小学期制度。2017年秋季学期,我系首次探索实施教学实践小学期制。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全部参加了小学期教学实践活动。将大二暑期的社会实践(约一个月时间)与大三第一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时间衔接在一起实施。除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外,系部给学生提供了劳动争议仲裁院、区工会及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实习岗位,要求每个学生的导师跟踪了解学生实习进程。小学期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实践证明,小学期制的实施较为成功,达到了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专业岗位的工作,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更加有针对性、有积极主动性地完成之后的专业学习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切身体会到HR从业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了解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真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职场经验,认识到了差距,为今后真正走向职场打下了一定基础。

2. 探索一系列专业竞赛活动。劳动关系专业发起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迄今已举办六届,在2017年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劳方队第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举办5届职业素质大赛,引导在校低年级学生关注职业素质,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技能;举办9届的模拟招聘大赛,旨在模拟情景下,锻炼学生的专项业务能力;举办3届的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知识问答、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设计、情景模拟和压力面试等环节,对高年级学生的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全面检测。

3. 每年11月,举办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该论坛是学生科研实践课题总结展示会,由各实践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研讨能力。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就业目标: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工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咨询、辅导、培训人员;劳动执法监察员、劳动争议仲裁员及劳动司法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公司、民办非企业机构研究、认证、监察、培训、咨询人员;街道及社区劳动与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

深造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专业、劳动法学专业硕士、博士学历。本系已于2013年举办面向在职人员的公共管理专业(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7届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共84人,82人就业,就业率为97.6%。其中,签订三方协议12人,考研和出国留学21人。公务员5人。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谌光勇,2009届毕业生。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

伍美云,2010届毕业生。多次获得院学习优秀奖学金,院级优秀毕业生。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专业博士,加拿大皇后大学在读博士生。

钱俊月,2010届毕业生。两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南京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生。

罗峰,2010届毕业生。曾获学院三等奖学金,现为全国总工会权益部干部。

魏炜炜,2011届毕业生。多次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院三好学生、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北京市延庆县2012年度优秀大学生村官。

陆钧承,2011届毕业生。曾获全总奖学金、院三等奖学金。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刘恬,2014届毕业生。曾获国家奖学金。美国罗格斯大学雇佣关系专业硕士。

王铁桥,2015届毕业生,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共青团东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员会副书记。

李一?,2015届毕业生,多次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法务专员。

于潇洋,2016届毕业生,曾获校三好学生称号。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体系管理专员。

李奕成,2016届毕业生,曾获校三好学生称号。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是建立在我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学科平台上,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员潜能测评与考核、劳动力配置与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的专业性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1. 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导向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劳资风险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劳动关系意识,掌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够稳定劳动关系的毕业生。因此,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完整的同时,突出劳动关系的课程,如劳动关系概论、劳动法、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等,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劳动关系意识,提高专业学生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能力。

2. 实践基地与实验室建设。本专业与华联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集团共建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大多都是具有先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国内先进企业,基地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践的方案,设置企业导师制度,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管培生项目,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本专业还在北京和涿州校区兴建了近300平米、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以及依托实验室设置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室下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试验区、人力资源管理实验仪器区、就业心理模拟区和情报资料室,为学生们营造和模拟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 学科竞赛的平台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举办一系列学科竞赛,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职业素质大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模拟招聘大赛、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等,这些专业赛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涯、与专业培养计划相匹配、校内校外互动良好,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专业共建模式。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实践基地、实践实验课程和教学团队的共建,以及专业成果、人才智库和学生成就的共享。

师资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学历情况为:博士10人,硕士1人,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教师平均年龄40岁,年富力强、充满活力,能够更好与学生沟通交流。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界和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多部。

专业带头人简介

闻效仪:教授、博士、劳动关系系科研副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经济学博士。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集体谈判制度研究所所长;《深圳工运》杂志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教学和研究。在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社会》、《开放时代》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劳动关系调整的多方参与机制研究”。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分为四个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实践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课程;专业课包括工作分析、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外语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招聘、人事经理角色扮演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危机管理、公司法、领导学等课程。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1. 实施专业实践小学期制度。2017年秋季学期,我系首次探索实施教学实践小学期制。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全部参加了小学期教学实践活动。将大二暑期的社会实践(约一个月时间)与大三第一学期开学后的一个月时间衔接在一起实施。除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外,系部给学生提供了劳动争议仲裁院、区工会及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实习岗位,要求每个学生的导师跟踪了解学生实习进程。小学期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实践证明,小学期制的实施较为成功,达到了让学生接触实际、了解专业岗位的工作,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更加有针对性、有积极主动性地完成之后的专业学习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切身体会到HR从业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了解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真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职场经验,认识到了差距,为今后真正走向职场打下了一定基础。

2. 探索一系列专业竞赛活动。劳动关系专业发起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迄今已举办六届,在2017年大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劳方队第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举办5届职业素质大赛,引导在校低年级学生关注职业素质,形成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技能;举办9届的模拟招聘大赛,旨在模拟情景下,锻炼学生的专项业务能力;举办3届的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知识问答、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设计、情景模拟和压力面试等环节,对高年级学生的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全面检测。

3. 每年11月,举办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该论坛是学生科研实践课题总结展示会,由各实践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研讨能力。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人的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社会主流职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具有广阔前景和强大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强调就业质量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名列前茅,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也高于本校其他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三类:知名企业集团、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事业单位。毕业生们大多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走向,踏实勤干的工作作风常常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并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品牌建设。

2017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86名毕业生,84人就业,就业率为97.7%。其中,签订三方协议15人,考研和出国留学8人。公务员7人。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诚,200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硕士,德国柏林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

水恒熠,20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学院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院级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为美团网北中国区HRBP总监。

尤汗青,2011届毕业生。多次获院二等奖学金,获首都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职业潜质奖,现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在读博士。

刘波,2011届毕业生。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北太平庄支行副行长。

张栎,2012届毕业生。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英国华威大学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

李晓宇,201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团员称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科员。

徐青,2014届毕业生,新浪总部招聘顾问,新浪微博研发中心HRBP助理。

詹行,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雇佣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在读博士生。

张晗,2015届毕业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科员。

王莉,2016届毕业生,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科员。

经济管理系

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经济管理系下设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经济学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财务管理辅修二学位(学历)课程,目前在校生规模为800人。

经济管理系群英荟萃,名师云集。现有教师3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3名,全部专任教师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21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博士在读。教师科研能力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教师们爱岗敬业,优秀的科研能力保障了教学质量。经管系教师多人次获得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各项奖励。

经济管理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夯实理论为目的的经济管理平台课,以提高就业、创业和深造能力为目的的选修课和以拓展专业领域为目的的特色课三个课程群,构建了以实验课程、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岗位适用性和职业成长性。

经济管理系积极拓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等国内高校、欧美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地区的知名学府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内政府部门、知名企业、金融及研究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大量学生到海内外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学习、交流和实践。 

通过全系教师的努力,学生培养质量优良。经管系学生近年来获得了全国商科技能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创业设计竞赛三等奖、数学建模大赛北京市一等奖、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北京区银奖等各种奖励。学生中获得各种职业证书的比例在70%以上,双证学生率50%以上,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证书通过率超过90%。

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良好。自2011年以来,学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单位满意度高达95%。学生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及包括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同时,每年有大量学生升入国内外知名大学读研深造。

系主任寄语

经济管理系拥有60余年办学历史,致力于培养就业适应性强、岗位适用性强、职业成长性强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经济管理系是一个充满丰富体验和众多机会的地方。在这里,你有机会与毕业于海内外著名高校的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你有机会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工作中体验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快乐,你有机会在各种社团里与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靠近梦想,你有机会走向海内外不同的校园享受不同文化赋予你的感悟……这里是你报效祖国、成就人生的起点,这里是你成长为经管精英的摇篮。如果你期待这样的学习和人生,欢迎报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经济管理系主任燕晓飞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经济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经济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专业学习和训练,毕业后学生能够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制定、经济管理、产业规划等相关工作;能够在各级各类企业从事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风险评估、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工作;能够在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组织管理、市场调研、评估咨询等相关工作;并具备向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拓展的能力,能够到国内外高校继续学习深造。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确定了“保持经济学学科体系完整,遵守经济学本科教育通则,突出劳动经济学专业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立足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长远发展,既注重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又兼顾拔尖人才的塑造,力争向高一级教育机构输送更多具有深造潜力的人才。经济学专业突出劳动经济培养方向,强调服务劳动力市场的金融工具的运用,同时注重与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层面实现贯通,为培养“经济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经济学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和专业科研训练,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并通过案例教学、实验课教学、课堂讨论、名家讲座、社会实践与调查等多种形式改革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市场敏锐度,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经济学专业现拥有3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可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经济统计与计量分析、证券期货同步模拟投资、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在京内外有数家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为实现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师资队伍

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勤勉敬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任课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2名教师博士在读,博士后6人。全部专任教师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教师多次获得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科研优秀教师”等荣誉,并多次在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保证了本专业优良的教学水平。

经济学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出版专著、教材等50余部,论文百余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并被EI、SCI、SSCI、CSSCI、CSCD等收录和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相关期刊转载。本专业教师在各类学术团体任职,并承担多项中华全国总工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受到媒体的关注。

学科带头人简介

燕晓飞: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管理系主任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处处长,同时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工会学研究会秘书长等职务。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经济学经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从事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劳动收入、劳动就业和劳动者教育培训等问题。曾经赴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卢森堡、韩国、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华全国总工会项目等数十项,在全国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研究》、《发展经济学》等著作,带领中国职工状况研究课题组完成《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7)》,参与编撰《微观经济学》等教材、著作多部。

谢琦:教授,经济学博士,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问题研究。主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消费经济学等课程。出版《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等专著2部,参编《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教材和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陕西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科研项目5项。共计主持和参加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2篇论文被CSSCI数据库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转载。曾荣获学院科研优秀教师和院级先进个人。

王明哲: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和企业管理,主要讲授投资学、证券投资实验、互联网金融、班组建设与管理等课程。近年来,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学院教改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著、编著图书近200多万字。

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完整地开设了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经济学名著选读、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史、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博弈论、当代中国经济专题、文献检索与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学、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期货投资学、市场营销、商务文书、财务报告分析、跨国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经济法、劳动关系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专业课程。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大学生科研论坛暨“50元能买什么”社会调查报告会

“50元能买什么的社会调查”设计在大一学生暑期进行,开学后结合学生的调查报告以及科研项目申报,组织优秀调查报告者和科研获奖者进行大会分享,教师也针对学生如何做科研进行专题讲座和面对面指导,这项特色活动已经连续组织了6届,学生的调查报告也都集结成书,进行了印制。该项活动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有重要的帮助。

2.读书漂流系列活动

读书分享、读书沙龙、读书笔记评选、读后感评奖等一系列和阅读相关的活动持续引领学生大一大二的全部时间,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看+思+写+创,形成系部读书氛围,传递分享精神。为此,本系开辟了周末读书沙龙、每年新增最畅销最热点图书若干,形成了自己的经典热点图书库。

3.财经辩论赛

该活动以生活中的经济管理内容为辩题,推动学生深入专业思考,拓宽专业面,两个年级的循环赛事,可以覆盖本年度所有经济热点话题。辩论赛形式不断创新,除了辩手,听众的参与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影响越来越大。

大学本科导师制。从2017届新生开始探索大学本科导师制,学生入学之初即进行分组,由专业课专任老师进行大学四年全程教学科研指导,积极吸收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灵活参与专业教学与科研项目,增强学习针对性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广阔,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经济咨询和预测部门、市场调研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规划、管理、预测、分析、营销等工作。根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经济学专业的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名列前位。近些年来,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较高。此外,学生通过四年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具有向经济学及相关领域扩展的能力,可以选择到国内外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祝星玲,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先后获得全国总工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多次,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历,现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

胡诗烨,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班级团支部组织委员、经济管理系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校团委社团联合会干事,参与台湾中正大学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称号,及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现就职于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

潘蕾婷,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系团委志愿者部部长和团支书,积极投身于校外乡村支教、义务献血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多次获得学校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目前就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嘉兴市分公司。

邸梓娇,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连续四年担任班级委员,工作认真踏实,曾获得过“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并获得过“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毕业后成功考入河北省地税系统公务员。

马云昭,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加入北京市选调生队伍。

李塑宇,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院学生会*、校学生会办公室主任,组织能力强,工作实效突出,学习踏实认真,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全总机关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称号,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共青团全总机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财务管理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自招收首批本科生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基础为本、以应用为重”的基本思想,积极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专业主要突出三大特色: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众多的基础课以及包含劳动关系类课程在内的选修课,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以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为导向,按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需要具备会计学、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三大知识支柱设置相关主干课程,构建学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拓展空间。

2.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本专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各个环节中,通过理论教育和一系列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财务管理专业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同时支持、鼓励学生获取英语、计算机等证书。以上对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增强个人竞争力取得了积极效果。

师资队伍

财务管理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2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所有任课教师均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15人获得博士学位。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各位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些年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家社科基金、各部委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种教材、学术专著十余部。多篇论文被CSSC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收录,相关科研成果多次获奖。财务管理专业老师德高身正,治学、执教态度严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生满意率高。教师多人多次获得学院“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并在历次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取得优异成绩。

学科带头人

桂俊煜:副教授,管理学博士,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兼硕士研究生导师,第11届、第12届全国青联委员。主讲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软件应用技术、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课程。近几年来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5部,主编工具书1部、专著2部,参与译著3部,在核心及普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王李: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河北大学会计学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广电局财政项目绩效评审外聘专家。主讲审计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项目评估等课程。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及院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与核心期刊上,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有15篇被CSSCI收录。公开出版个人研究成果的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多部。分别获得院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院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祝映兰: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上市公司财务和工会财务等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近几年来出版了个人专著1部、合著1部,参编了多部著作和教材,并在多家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0余篇。曾主持多项学院课题,参与全总及北京市教委等课题的研究工作。曾获学院年度“教学十佳”称号。

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以专业必修课支撑专业深入学习,以专业选修课扩展知识和技能体系,以不同年级配套的实验、实践课程强化专业实务操作。

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既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税法、统计学、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投资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也开设了会计综合业务模拟实验、财务建模方法与技术、财务软件应用技术、财务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等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

同时,为了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审计学、项目评估、期货投资学、税收筹划、商业银行管理、创业管理等20多门专业选修课。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财经辩论赛是我系一年一度的重要赛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2016年,财务管理二班、财务管理二班分别喜获冠亚军。通过比赛,使得学生们更加关注财经热点问题,用专业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世界。辩论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职业能力认证训练计划以课程设置、第二课堂、实习基地等多渠道多方式开展。财务管理专业较多学生在校期间即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还有很多学生通过努力拥有了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这些都为毕业后通过注册会计师课程考试奠定坚实基础。以职业能力认证提升教学质量,在现实中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ERP大赛训练计划是为了考察学生在信息化背景下,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锻炼其战略性思维与全局观念,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由专业教师担任辅导老师,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分组进行培训,积极参与校外的ERP大赛。在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决策应用大赛”中,本专业学生曹萌、李阳参与的“YUNA”战队历经初赛、复赛和决赛,在600个战队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优胜奖。

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是我系每年春季学期极富特色的学生活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热情很高。通过活动,宿舍成员关系更加融洽,促成学生宿舍文明行为,推动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逐渐具备从融入宿舍到融入集体最后融入社会的群体环境基本修养。活动涉及宿舍内环境建设、宿舍成员间友谊增进、宿舍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完善、宿舍文化展演等多个方面。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领域广泛,就业前景良好,进一步深造的空间较大。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等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学生毕业后也可以选择选择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税收学、投资学以及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进行深造。近些年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就业质量较高,学生在各大企业、国家机关等都有任职,亦有多人进入国内外重点大学继续深造。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尤聚洲,2015届毕业生。曾任班级学习委员,多次获得国家及学校奖学金,毕业后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攻读财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刘亚卿,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为系学生会*,成绩优异,曾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毕业后考入北京西城区财政局。

徐智勇,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曾获校级辩论赛中“最佳辩手”,毕业后考入北京市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工商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经济管理理论功底扎实、工商管理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强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高素质的工商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管理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1996年,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校首批本科专业之一,也是经管系第一个本科专业。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1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00多名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合格本科毕业生。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工商专业在在课程设置上坚持规范与特色两个导向,规范与特色相结合成为本专业的特色。为保证这一专业特色,采取了规范化设计、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模块化设计、提供就业选择方向,实践化设计,提高就业技能水平等三个较为切实有效的措施。工商专业学生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经营管理工作岗位展现了较强的就业能力。

师资队伍

工商管理专业现拥有专业任课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全部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3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韩国釜庆大学等国内外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商务部科研项目以及全总委托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CSSCI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发表论著20余部。工商专业教师承担学校教改重大招标项目、一般项目十余项,多人多次获得学校“教学十佳”、“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科研十佳”称号,发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论文十余篇,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立项项目一项。

专业带头人简介

钟懿辉:教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主要讲授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项目实训等课程,主要从事企业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这些年在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上获得一些成果:在全国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被CS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参与编撰著作3部。

张才明:副教授,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信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大数据与数据挖掘,信息化与信息经济,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CIO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南皮县政府顾问、湖北省陨阳区政府顾问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I、ISTP、CSSC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等收录10余篇次;出版专著、合著和教材12本、拥有商务智能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软件著作权4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国家自科,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各类纵向横向课题40余项。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优秀奖二等、三等、优秀奖等;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优秀教案奖;

赵鑫全:博士,工商教研室主任。研究领域为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和企业国际化管理等。《中国经营报》高级专家顾问团成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和教材14本、参加各类纵向横向课题多项。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十佳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学十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课程设置

1.规范化设计,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在规范化方面,在坚持学校特点的基础上,设置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九门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专业文献检索与研究、管理学经典文献选读、计量经济学、企业创新管理、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等课程。

2.模块化设计,提供就业选择方向: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热门就业模块课程。创业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模拟、创业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商务文书等课程,其中商务文书、企业管理模拟为专业特色课。物流管理模块包括物流管理、运营管理、ERP与商务智能、信息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其中ERP与商务智能、信息技术经济学为特色课程。营销策划模块包括市场营销策划、电子商务、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等课程,其中市场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为特色课。

3.实践化设计,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为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市场分析与数据处理、国际项目实训等实验课;在各门课程中提高实验实践课时的比重,培养训练相关技能;以教师横向课题、学生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学年毕业论文等为抓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1.创新创业实训周与创新创业项目

创业模拟实训周已开展过5年,学生通过为期一周的真实的小企业经营和市场管理活动,获得了深切的创业创新体验。另外,依托学校提供的三创和创业园项目,经济管理系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并加强过程管理,使得每个项目的学生都能有真实的演练和收获。作为学校创业示范项目的该系学生主导的“经世制印”文印店以及“飞扬”礼品店已有了三年以上持续经营经验,几十位参与运作的学生获得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训练。

2.商业领袖家俱乐部

该组织是经济管理系针对大二、大三年级设计的专业拓展平台,目的是通过企业调查、商业沙龙、社会调查、拓展培训等系列活动,让有商业能力提升意愿的学生借助北京优势资源,来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

3.财经辩论赛

该活动以生活中的经济管理内容为辩题,推动学生深入专业思考,拓宽专业面,两个年级的循环赛事,可以覆盖本年度所有经济热点话题。辩论赛形式不断创新,除了辩手,听众的参与热情也被调动起来,影响越来越大。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为广泛的就业面,从往届毕业生情况分析,学生基本在工商、金融、行业协会、公共管理、基层工会等组织或行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此外,该专业每年均有一定比例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和攻读硕士学位。统计2007年以来的学生就业状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佩?,2015届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留学英国,攻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袁?安,2016届毕业生。任系团支书,曾获三好生,国家励志奖学金,2016年度校级优秀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审计硕士。

柯贤涛,2017届毕业生,班级团支书,校优秀毕业生。该生以优异的笔试、面试成绩被北京海淀苏家坨镇规划办录用。

曹一帆,2017届毕业生,班长,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生。该生以优异的笔试、面试成绩被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录用。

法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成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劳动法学系”,由新中国劳动法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关怀教授创办。1992年更名为“法学系”,2016年8月改为“法学院”。

三十年来,法学院一直以劳动法为专业特色,着重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为社会和各级工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法律专门人才。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法学院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与十几个司法实务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目前法学院有三个教研室,一个实践教学中心,并成立有劳动法和工会法研究所,在劳动法教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是中国法学会法治社会研究方阵的理事单位、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副会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副会长单位和理事单位。

院长寄语

亲爱的各位考生:

欢迎报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专业,加入法学院这个大家庭!相信经过四年学习你们将成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法律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始建于1986年。三十年来,法学院在全面发展法学各学科的基础上,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其专业特色,成为全国及北京唯一一个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特色专业建设点,2016年我院成为中国社会法学会劳动法分会秘书处所在单位。法学院将以前沿性的法学理念、专业化的师资团队、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优质化的学生服务引领学生从知识走向智慧、从优秀走向卓越!

2018年,我们向你张开热忱的怀抱:愿青春的你,与时代旋律共鸣,与中国脚步同行,用属于你的时间,在法学院这片崇尚法治、追求正义的沃土上尽情挥洒青春,书写人生的绚丽华章!

法学院院长:姜颖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系统掌握法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尤其熟悉和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情怀深厚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近年来,法学院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的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特色课程体系,在保证法学学科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法特色课程,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实务、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工会法、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同时开设了劳动模拟法庭、劳动法律诊所、社会保障实务与案例研讨等特色实践课程,建设了设施齐备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和法律诊所实验室,出版了一系列特色教材,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实现劳动法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并形成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具备“双师型”能力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导师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政府、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工会、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输送了大量法学专业优秀人才。近年,法学院学生在北京市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中先后获得一等奖、二等奖。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7%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师资队伍

法学院拥有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法律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和学历背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73%,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全部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3%,还有多人有博士后研究和海外访学经历。85%的专职教师具有律师职业资格。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保证了教师能够很好地胜任法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我院同时还聘任了我国多名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授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为推动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法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名教师为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师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多名教师获得十佳教师称号,多名教师在学校历次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近年来,法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专著十多部,在境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和参与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多项劳动法律法规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学科带头人简介

姜颖:教授、法学院院长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教学名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劳动法学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组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特聘专家、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多年致力于劳动法教学和研究,主要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等课程。2005年编写的《劳动争议处理教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院校21世纪精品教材,2009年主讲的《劳动法》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17年主讲的《我国劳动法治建设与劳动合同法争议问题分析》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十佳教师、干部培训优秀教师。主持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积极推动劳动法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近年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司法部、人社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数十项省部级关于劳动法和工会法的课题研究。受立法机关邀请参与了《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立法论证工作。主要科研成果:专著《劳动合同法论》,主编《劳动法学》、《劳动争议处理》等多部教材,在核心期刊和其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并在境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多篇论文被CSSCI收录检索、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并获得多项奖励。曾赴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刑法学、中国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为了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特定工作进行专业性指导,从2010年开始,法学院成立了6个特色委员会分别管理学生学科竞赛、学术交流、考研出国、司法考试、实习实践、论文写作等工作。如学科竞赛委员会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目前品牌活动包括白俄罗斯国际法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法学院劳动法知识竞赛等。实习实践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学生集体赴法院、仲裁院实习实践,协调实习基地建设。自2005年起,法学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即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经双向选择建立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导师关系,使学生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到考研、实习、就业,整个过程中都有专业教师指导。2017年法学院实施就业导师制,从毕业生当中遴选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结成1对1朋辈就业指导关系,该制度极大促进了法学院学生就业的质量。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就业领域: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及相关领域,主要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工会等单位从事与法律相关工作。

岗位设置:公务员、法官、检察官、仲裁员、律师、法律顾问、企业法务专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工会工作者等。

就业状况: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一直在94%以上,就业与专业的符合度逐年提高,同时司法考试通过率和考研通过率逐年上升。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于昊,2016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于中国政法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担任院学生会副*兼学习部部长,曾参加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并获二等奖。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王天一,2016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北京市建筑工程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在校期间,任法学院学生会*,曾参加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并获二等奖。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赵佳伟,2016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在校期间,任法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曾参加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并获二等奖。曾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杨蕾,2016届毕业生,校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新疆阿克苏地委组织部。在校期间,任2012级法学1班生活委员,曾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女子篮球赛。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二等奖学金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高美琪,2016届毕业生,校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二等奖学金等奖项。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成立于2003年,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9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1989年学校建立了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安排,1999年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在此期间,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目前公共管理系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015年,我系开始招收MPA。 

公共管理系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师们均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其中多名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除国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学院奖学金外,公共管理系另设有两项企业设立的系属奖学金,分别为锐而威奖学金和南山夫子奖学金。此外,来自系友以班级为单位的捐赠,进一步充实了我们的奖学金阵营。

系主任寄语

期待有公共精神的同学们加入公共管理系这个大家庭!我们的系训是“求真务实、严谨笃学”,一旦加入,希望同学们坚持“广交朋友、博览全书、独立思考”,努力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崇尚真理的人!

公共管理系负责人  赵祖平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工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而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统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管理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社会保障事务办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我校作为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于2013年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突出我校特色,强调协调劳动关系及相关劳动问题的特色定位,开设出劳动政策、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发展与就业等专业特色课和特色选修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近年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确立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确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师资队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任课教师22人,分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7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级科研项目研究,近年来主持与参与课题总数多达百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数十余本。多名教师的论文、著作和研究课题在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全总、北京市和学校奖项达数十个,研究成果受到好评。

学科带头人简介

黄任民:教授、中国劳动学会理事、中国政策学会理事、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讲授课程有劳动经济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研究方向是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分配。主持2006年度全国总工会委托课题“经济转型中的农民工阶级属性研究”;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促进就业法研究”;主持2007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研究”。主编、合著《薪酬制度与薪酬管理》、《分化与协调》、《乡镇社会论》、《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工作指南》等著作。多次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全国总工会及学校等各级科研课题,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企业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战线》、《工人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学术论著分别获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十周年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征文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等,多篇论文被报刊转载或收入学术论文集。

课程设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开设课程近60门,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主要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保险学、社会保险学、社会学、人口经济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政治学原理、福利国家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公共财政学。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积极开展合唱节、趣味运动会、读书会等文体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竞赛及社会调研,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对外交流机会,包括选拔优秀学生赴中国人民大学的劳动人事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专业学习、鼓励学生赴美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境)外进行专业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大学生国际论坛等等。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合在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以及社区中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社会保障事业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及建设的伟大事业,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保障及其相关领域将会有美好的就业前景。自2007年第一届毕业生以来,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就有良好的就业状况,并且就业质量较好。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考研、出国深造、考取公务员或在大中型企业就业的学生的比例不断提高。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马会员,2017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级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考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

陈诗涵,2017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校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全总奖学金及校级奖学金,17年考取北京市公务员,就职于北京市朝阳地税局。

卢武,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多项奖学金,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巫丹,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赴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彭昊,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校级奖学金、全总奖学金等荣誉称号,现在北京市海淀区社会保障中心工作。

王德永,2016届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曾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和校级奖学金等荣誉称号,考取首都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进行政策研究、管理规划、行政立法、行政监察、组织与劳动人事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机关管理、文秘等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到以基层为主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从事政策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或在相关科学领域继续深造。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办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培养实用的管理操作技能。(2)突出工会办学优势和特色。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专业,该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将工会行政工作、劳动关系中政府行为及其决策机制的研究与教学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为此,开设了一系列有关工会与劳动关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特色课程。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有所成就:(1)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前沿相结合、主流与特色相结合、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及科学研究相结合、课程的持续性与递进性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强调专业特色建设和实验实践教学。(3)充分考虑到毕业生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的不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9人。所有教师均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在专业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普遍优良。

学科带头人简介

刘文军:副教授、博士。1992年大学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在大型国企从事技术工作多年,2006年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来校任教,主要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多部,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20余项,学术交流较多,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现代经济学基础、新制度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地方政府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经济学、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行政领导学等。

专业特色课程: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劳动政策、薪酬管理、国际劳工标准、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实训。

专业实验实践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综述;信息管理与电子政务;公务员考试能力训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操作;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实训。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成才需要,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1)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探索进行学生联合培养。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发展动态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一方面每年选拔1-2名学生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插班学习,为期一年。(2)组织部分学生前往美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外或境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3)设立“锐而威奖学金”,行政管理专业每年有2-3名优秀学生获奖。这是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全总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之外的公共管理系独有的奖励项目。(4)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举行学术讲座,进行专业指导与交流。(5)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座谈等调研活动或在岗实习活动。(6)为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境)留学的学生组织系列培训讲座,并进行个别分类指导。(7)在校运会、合唱节、迎新联欢会等文体活动中弘扬行政管理精神。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适应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应用前景广阔。本专业自设立以来,获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毕业生走向社会颇受欢迎,历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5%左右。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事务管理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咨询服务部门,以及有关中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范才营,男,2014届毕业生,学习认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应届考取东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侯莉媛,女,2014届毕业生,勤学好问,思维活跃,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应届考取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签约中国移动陕西分公司。

李佩瑶,女,2015届毕业生,勤学好问,思维严谨,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以第一名的成绩应届考取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表现亦十分优异。

余梦,女,2015届毕业生,学习认真,作风踏实,多次获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应届考取北京市公务员(同时考取研究生,放弃),供职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民政局,工作表现优异。

罗蓓,女,2016届毕业生,勤学好问,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应届考取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银鑫,2017届毕业生,201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祝睿琪,2017届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2017年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政治学与行政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政治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府体制及运作过程,具有良好现代政治思维、较强政治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适合到各级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工会、企事业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深造。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中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将政治制度与工会、政府与工会、劳动政策、劳动关系领域的政府管理等内容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在教育部规定课程之外,开设出劳动政策、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师资队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民政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省部级课题数十余项,出版专著十多部,合著十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荣获省部级奖励,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教师曾赴美国、德国、新西兰、意大利、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交流,视野开阔。

学术带头人简介

赵祖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现代政治史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任教至今,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政策学会理事。2015年3月至8月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项、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项目1项、参与1项,主持院级科研课题8项,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规划项目1项、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委托项目1项,院级重点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编写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多篇论文被CSSCI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多次荣获学院“十佳教师”和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课程设置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现代经济学基础、公共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地方政府学、公共政策(中英双语)、专业英语、政府经济学、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等。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对外交流机会:1)选拔优秀学生赴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专业学习。2)学生有机会赴美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境)外进行专业学习、学术交流或社会实践活动。3)参加大学生国际论坛,与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青年进行交流。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适合的工作领域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司法、新闻出版机构、工会等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部门、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岗位;管理咨询机构;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从事政策分析、发展规划、组织人事、纪律监察、行政管理、文秘、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或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深造。

2017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37名毕业生中,高水平升学和就业达到14人,占学生总数的37.8%,在全校处于领先水平。其中,11名学生成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学校包括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城市大学;3名学生成功被北京市工商局、中共拉萨市委组织部录为公务员;其余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整体升学就业率达到100%。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张强,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

刘子丹,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

程康夫,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取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李妍,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研究生。

唐明尧,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取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周婷婷,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李晨阳,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多项荣誉,现就职于北京市公安局。

陈熙乔,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广东省人才服务局。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校英桥职业教育学院。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新闻)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设置文化传播系。该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10年,学院向教育部申请设置本校唯一艺术类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并于同年招生,同时停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格为学校二级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作为文化传播学院实训基地的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拥有全高清设备的35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影视制作前后期设备,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4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该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多年来,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2年文传学院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4月学院视频课“语言的力量”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截止2017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全总重点课题3项。在全校各院系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传学院十年来保持了总数第一的地位。

文化传播学院共有38名专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者31人。兼职教师13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学院以中央电视台、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院长寄语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文化传播学院院长 李双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学科。该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言文学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基点,研究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主要培养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有突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能适应群众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科研机构工作的专门人才。为适应市场需求及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在第一、二、三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限选课,大三开始按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分别开设专业任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有符合自己深造方向和较广泛就业技能的课程的愿望。

专业培养目标有四个主要方向:一是为各行业、各部门、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专门人才;二是为高层次教育,主要是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三是为新兴的文化产业输送优秀的通识人才;四是为自主创业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为出发点,研究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理论建构。我校的汉语言文学在此基础上又与新闻、文化产业两个专业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形成了一个既有传统学科深厚底蕴,又能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注重文化传播功能的学科复合特色。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人才需求,该专业近年来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至2016年,在实践周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视听语言、摄像与编辑、纪录片创作、网络传达室播实务等九门专业实践课,同时增设了文传通识课,在经典导读、公民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承办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已经毕业的历届参赛队员都已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著名院校、科研机构攻读研究生。参与竞赛活动的学生组织者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主要组织者毕业后都顺利地进入腾讯、百度等著名企业或北京市公安局等重要的事业单位工作。

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能充分保障优质教学的师资条件,专职教师有12位,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5位,有博士学位者11人,博士后4人。任职教师的专业课程覆盖了该专业所设的所有专业课程。在古代文学、文献学、美学、文学理论各个学科都有学术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副教授做学科带头人。另外,该专业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设备完善的文化传播实验中心,有中华书局、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人日报社》等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具有优越的学习和实习条件。

教师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由李双教授主讲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语言的力量》,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科带头人简介

李双:二级教授、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会理事、中国工人阶级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人报刊协会理事。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美学、新闻学、媒体与舆情等。主讲美学、经典文学作品导读、新闻学理论、舆情分析、职工新闻宣传与教育、职工文化等课程。著、编有19种学术著作。在《大众文化》(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教改等多项教研项目的研究,曾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其主持的“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2007年“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其为带头人的“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08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3年上半年,其主持完成的项目荣获四年一届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4月,其主讲的“语言的力量--公共演讲的源流、素养与艺术”,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

专业带头人简介

贺严:教授、博士、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雷世文: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媒介关系的研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体写作等十门基础课程,先秦诸子研究、比较文学概论等十多门专业限选课程和三十多门专业任选课程。还开设了元典导读、社会科学方法总论、公民教育等文传学院通识课程,以及演讲学、诗词格律与创作、写作、纪录片创作等十一门实验实践课程。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我的讲坛”以传播演讲精神为内核聚集了校内的演讲爱好者,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自身心理素质、展现个人魅力,让学生领略演讲的独特魅力和快乐。人文知识竞赛活动是文化传播学院为响应北京市教委每年举办的“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而开展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每一届的竞赛活动皆由文化传播学院主办,自 2009 年以来,迄今已经举办七届,参加人次累计到达 5000 余人次。我院学子在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迄今为止的七届比赛中,与首都强手如林的其他高校代表队同台竞技,皆获二等以上奖励。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具有普适性,就业领域广阔。从专业上看,机关、报社、电影、电视、教育、科研等领域都有广泛的需求;从行业上看,适应各个行业的组织、宣传、策划等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广泛的就业渠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基础专业,在各大高校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基础,是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最多的一个专业,每年硕士招生规模都最为庞大,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又有着最为开阔的深造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已培养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而且逐年递增,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在三届毕业生中,每年的考研录取率都在40%以上,仅以2015年为例,毕业生高菲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录取,林贤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录取,谷栗被重庆大学录取,还有十多名学生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辽宁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黑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在毕业生中,还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往届毕业生读研和就业状况举例如下:

王晗旺,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学校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学校一等奖学金。现在延庆区任村官。

林贤,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学校三好学生、学校优秀团员、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学校三等奖学金。组织策划能力强,表现积极活跃,参加北京市高校人文知识竞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现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刘多,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校三等奖学金、党课优秀学员,区级活动优秀志愿者、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海淀区委办公室。

辜超敏,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学校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学校一等奖学金。现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王宏伟,2017届毕业生,有诗歌、小说、评论等发表于《星星》《飞天》等期刊。曾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第八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2015中国?邯郸大学生诗歌节一等奖;第三十二届武汉大学“樱花诗赛”邀请赛三等奖;作家网、《人民文学》主办的第六届“包商杯”全国高校文学大赛优秀奖;首届玉平诗歌奖?新锐优秀奖等。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倪佳慧,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学校三好学生、学校二等奖学金。考入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公派到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交流。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新闻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学专业是为满足新闻、宣教及文化传播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大学本科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新闻与文化传播理论与知识,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新闻、文化传播趋势,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政策法规,掌握全媒体传播理念和实操技能,能够在新闻、出版、网络及其他电子媒体、宣教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近几年来,基于未来新闻业以全媒体报道的趋势判断,积极构建以融合媒体思维和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架构和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具有独特性的工会系统资源,因应转型社会劳动关系秩序重构的现实需求,突出劳工新闻、职工舆情和工会宣教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的指导理念,联合《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工网等工会媒体机构以及学校下属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等实体,积极探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路径。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中心的优秀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

新闻学专业师资队伍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实践与科研力量平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内知名新闻院系。在教学团队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比77.8%,获得高级职称者占比55.6%;多人有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专业媒体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西敏寺大学等知名学府的访学经历;主要成员均入选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简介

吴麟:副教授、博士,新闻学专业主任。研究兴趣包括新闻史论、媒介社会学、传播法与伦理。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学;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香港城市大学“多闻雅集”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迄今,已出版专著《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赋权与商议:媒体与新工人劳资关系治理研究》2部;参著《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等3部;合著教材2部;在《国际新闻界》、《青年研究》、《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30余篇,其中《沉默与边缘发声:当前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媒体境况》一文获评第五届(2016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

高传智:副教授、博士。执教前历任连云港电视台新闻部记者、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编导、中央电视事业发展调研处签约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台湾元智大学访问学者。自2007年以来,主讲《新闻评论》、《摄像与剪辑》、《名记者研究》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部级课题各一项,执行主持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多项。迄今,出版专著两部;在《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当前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思考》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宋晖:副教授,新闻学博士。自2004年起,一直承担新闻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中国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等课程。迄今,出版独著、合著学术著作4部;副主编、参编教材2部;在《国际新闻界》、《人文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论文被《新华文摘》摘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课程设置

新闻学专业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突出重点、体现差异的原则,以培养具备全媒体传播理念和实操技能、胜任劳工新闻传播、职工舆情分析的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目前,主要设置《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学》、《摄像与编辑》、《纪录片创作》、《媒介经营与管理》、《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实务》、《广告学》、《公共关系》、《新闻法规与伦理》、《新闻传播学经典导读》等专业主干课程,以及《舆论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美学》等专业特色课程。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作为文化传播学院学生自己的新闻实践平台,《新知新觉》是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生活动品牌之一。追求理性而有深度的思考,追求独树一帜的创新,让学生在校内得到较为系统专业的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准媒体人”的素质。作为专业实践周的特色活动,“发现新闻”、“报纸排版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开阔学生新闻视野。新闻专业在2017年与中国网“帧像”栏目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向一线新闻业界拓展学生实践平台。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新闻学专业注重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性格和能力结构分析,对近年的就业环境、个体学习计划、未来职业规划进行系统指导,让学生尽快了解未来职业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做好自身能力建设,以迎接就业竞争。近年来在读研深造和社会就业两条路径上发展良好。以2017届毕业生为例,继续深造9人,占本年度毕业生总人数的13.6%。其中,去国外读研究生的3人;境内读研6人,均为国内外知名大学。直接工作57人,占本年度毕业生总人数的86%。主要集中在电视台、报刊社、网站、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学校等文化教育、大众传播、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岳亚楠,201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二等奖学金、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三好学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优秀团员、北京地区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现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张明月,201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李肇,2015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王一曼,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全总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现就职于腾讯网综艺频道。

陈晓,2016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刘柳,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徐品庄,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戏剧影视文学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戏剧、影视、新媒体影像产品的剧本创作及初步的编导、制作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

专业特色

1.以培养契合当下戏剧影视产业尤其是网络视频行业需要的“宽通型”应用人才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及学生实操技能的训练。具体而言,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将编剧的文学素养、剧本创作能力与编导的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培养既能胜任戏剧、影视、新媒体影像产品的剧本创作、文案策划工作,又具备初步的编导和制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立足学校特色,加强对劳动及劳工领域的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与研究,使学生在全面接受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兼及劳动文化与职工文化的特色,关注广大职工命运、情感和生活,创作出优良的艺术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性。

3.借助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专业及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的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和教学条件,互相渗透、互为支撑,努力实践学科、复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专业综合改革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该专业先后有《实践型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阅读书目建设》、《以项目机制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外的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等六个项目获得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其中有两项为校级重点项目)。教育教学成果“新媒体时代新型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学校第三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动画影视内容产业研究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荣获学校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16年,该专业立足于戏剧影视行业新趋势以探索专业教育方向的专业建设项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综合建设”获得教育部“教改专项”立项。

师资队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们分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白俄罗斯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专业涵盖文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及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学科。其中,骨干教师均为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多位教师有戏剧、影视、出版、报刊、互联网络等行业从业经验。以该专业教师成员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系“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

王翠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艺术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戏剧影视文化。曾独立出版专著《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燕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学》,参与撰写《中国实验戏剧》、《中国艺术传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张迷世界》等图书多部,编著有《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名家图说红楼梦人物》等图书六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中国戏剧》、《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剧评、书评多篇散见于各类报刊。2009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两项,院级科研项目一项、重点教改项目和一般教改项目各两项,参与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两项。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学十佳、科研十佳及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专著三等奖一次。

韩婷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讲授戏剧概论、中国电影史、类型片策划、美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类型电影。出版专著《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史学溯源》,参与撰写《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创意产业译丛》、《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等图书,参编教材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州学刊》、《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两篇论文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2009年以来,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学青年基金项目、院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一项,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课题三项,院级一般教改项目两项。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

学分数

学分比例

公共课

通识基础课

40

27.1%

通识选修课

12

8.1%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

13

8.8%

专业课

18.5

12.6%

专业实践课

23

15.6%

专业选修课

22

14.9%

综合实践教学

19

12.9%

合计

147.5

100%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戏剧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影视声音、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表演导演艺术基础、摄影与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配乐、制片管理、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尘蹊话剧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秉承“学在其中,演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宗旨,为广大的表演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演出舞台。影视短片大赛、戏剧节短剧汇演暨剧本创作大赛的颁奖典礼已成为文传学院学生秋季学期的盛大节日, 精彩纷呈,形式灵活多样。风尚大典作为学生文娱晚会盛典,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文娱活动,提高文化修养,提升文化传播专业水平。

就业领域及就业前景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公司、网站等文化传播机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工会的文化宣传部门,从事戏剧、影视及新媒体影像产品的剧本创作、创意策划、编导、制作等工作,亦可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

往届优秀毕业生

吴桐:201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学校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现就读于法国来卡昂大学电影学院 。                                          

杨帆: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学校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首届戏剧文化节一等奖、优秀团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

水含玉: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两次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曾获学校学生优秀科研奖。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攻读“影视创意与编剧”方向硕士研究生。

王羚丽:2017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学校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第三届戏剧文化节一等奖、第四届DV大赛二等奖、优秀团干部、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全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是我校2005年成立的一个教学系部,而其专业建设发展的传承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校在前苏联劳动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对全国工会干部的劳动保护培训。1984年,我校设立劳动保护管理系,成为全国率先设置安全卫生相关院系的大专院校之一,并在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成人大专班,为全国工会系统输送了一批批劳动保护专业人才。2002年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劳动安全卫生”特色专业,当年获得批准后面向全国招收应届高考学生,开始该领域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如今毕业生已走向社会多年,许多学生成为了安全卫生领域的专家,在企业或政府的安全生产部门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9月,我校在成立安全工程系的同时,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该专业方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角度出发,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事故预防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安全卫生管理知识与技能。该专业方向一直良好的就业态势说明其与社会安全卫生人才需求具有较高的符合度。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专门人才。由于我国公共安全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与管理的需要,造成目前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安全工程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培养从事公共安全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并于2007年9月开始招收安全工程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本科学生。

2010年,在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获得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突出,职业卫生工作亟待加强,国家对职业卫生高度关注,急需大量职业卫生专业人才。然而,我国本科层次没有职业卫生专业,多年以来我国职业卫生人才培养,尤其是职业病危害工程控制人才的培养存在空白。鉴于此,安全工程系于2010年全国第一家设立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该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在学习掌握一般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系统学习职业卫生专业知识,安全与卫生兼顾,符合国际上安全与卫生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毕业生受社会青睐程度越来越高。

2016年招收了首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提升了专业办学的层次。

系主任寄语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创建于1984年,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锻造,设立并不断完善了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在国内安全工程专业领域独具特色,持续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安全工程专业优秀学子,在政府安监部门、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安全中介机构等发挥着作用。如今乘着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改革春风,我系持续完善专业建设,打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同学们,这里有良师益友,这里有历练平台,在未来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会感受到老师对你们的悉心关怀和良好教育,一定会学有所成。

希望2018年的高考考生,能够了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择安全工程专业,把自己塑造成“满怀劳动情怀、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

                                  安全工程系主任:孟燕华

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安全工程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在劳动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能够从事管理、监察、评价、咨询、培训、研究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在:

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依据法律法规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备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的方法和手段。职业卫生专业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使学生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的技能。

安全工程专业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近两年来,安全工程系加大了产学研合作力度,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与台湾、美国等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暑期赴台交流及一学期或一学年境外交换培养机会,同时,聘请境外教师到我校承担《职业危害检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系有教职员工26人,其中专业教师21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9人。自安全工程系成立以来,经过数年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现已建立了围绕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公共安全管理的三支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编写和出版了多种有关安全管理、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等的教材和专著;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全国总工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广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方面的研究,使得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此外,聘请国内外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安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向。

学科、专业带头人简介

孟燕华:教授,安全工程系主任。1989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顾问组成员、中国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孟燕华长期从事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是: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特种设备安全、工会劳动保护等。承担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系统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等课程的教学。先后主持完成部级课题6项,如“北京市棉纺行业安全管理规范”、“纺织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如《职业安全卫生概论》、《职工权益维护》等;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教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主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教材《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基础与实践》,《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参与编写著作十余部,如《压力容器安全手册》、《安全员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培训教程》、《地方工会干部培训教材》等。近年来,孟燕华还一直承担各类安全教育培训相关课程的授课,主要讲授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重大危险源辨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职业病防治、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课程。

课程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按照三个专业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应课程。

劳动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子电工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技术、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职业卫生概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事故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

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工业安全技术、安全经济学、安全评价、安全信息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指挥与决策、事故应急与救援、建筑防火设计、工业企业防火工程、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职业卫生方向主要课程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工业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医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学、工业通风、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业防毒技术、个体防护技术、职业危害检测技术、职业卫生评价。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安全工程系学生管理工作始终本着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学生为了一切”的指导思想,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系部领导要求,以本年度学生管理工作计划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使安全工程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推广的特色活动有:在全校推行的有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习,在院系推行的有安全知识讲座,考研考公务员讲座,校园、宿舍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前往社区进行安全宣讲等活动。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阔,可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培训和咨询机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保险机构、工会劳动保护部门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及研究工作。特别是我国安全工程师评定体系的确立,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安全评价师资格、职业卫生评价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使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人员有了规范的、专门的人才发展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职业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职业卫生人才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瞄准社区安全、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灾害防控等公共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就业领域,填补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空白。

安全工程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2015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66名毕业生,其中21.1%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31.3%进入大型国企事业单位、43.4%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3.6%考取公务员。2016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70名毕业生,其中20%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30%进入大型国有企业、41.5%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7.1%考取公务员、北京村官。2017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65名毕业生,其中24.2%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20.6%进入大型国有企业、43.6%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8.5%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1.2%政策性就业、1.2%自主创业。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瑞轩,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成功考上公务员,目前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住建委安全质量监督站。

宋晓婷,2014届毕业生。201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任古田湖城一体项目群团支部书记,2015年,获得中国电建集团国际业务知识竞赛第二名;荣获中水十六局先进个人称号。

许惠晴,2015届安全工程系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201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现在香港跨国企业工作。

张洋,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电十一局,从事吉尔吉斯比纳吐公路项目HSE管理,现为巴基斯坦M5高速公路项目安全安保部负责人,负责与巴方驻地军警的沟通协调及项目的安全管控。

张岩,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建一局三公司,在中建一局泛海国际项目安全部工作,2016年兼任项目团支部书记。

焦毓,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工作。毕业一年来,先后参加了东华门地区人民代表换届选举、整治本地区违规项目等中心工作。

虞菲,2016届毕业生。应届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纳米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入学时获校级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

韩溢,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美国东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读研,目前研究生在读。

李冯双,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工作,同时考入华北科技学院研究生。

李娜,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作,同时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

吴翰,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读研,目前研究生在读。

高职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学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并从2014年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作为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各专科专业共享本科教育的优秀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具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独立的教学和实训设施,优秀毕业生有机会升入本校本科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学院现设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和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个专科专业,学院紧密围绕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模式,建立了本科体验式教学模式、专科工学结合、英才班培养模式,并在北京20多家高星级酒店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为酒店旅游行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共享本科优秀师资,同时长年聘用国内相关行业高级技术专家担纲应用技能课程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学院建设有酒店综合实训中心、实训咖啡吧和茶吧、餐饮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食品烹饪操作加工室、语音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10多项专业实训设施,以满足实训需要。

学院一直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人格完善;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及时完善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学;课程设置上宽专结合,既面向就业,又兼顾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需求;学生管理上既严格又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了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全面的指导。

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现已与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继续深造、短期学习及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

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健全、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培养兴趣爱好和拓展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学生在全校乃至全国性多项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

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社会的赞誉。

学院将按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依托本科教育的基础优势,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研究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把教学质量、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满意、行业及社会的欢迎是我们办学的宗旨,我们将加倍努力把学院办成学生成才率高、行业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受欢迎度高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院院长寄语:

首先,热烈欢迎2018年来自神州大地、五湖四海的高中毕业生报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学院是学校唯一既开设本科专业教育又开设专科专业教育的二级学院,2018年招生的专业包括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和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个专科专业,是学校拥有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最多的二级学院,也是校企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做得非常出色的学院,是学校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你不仅可享受学校优质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在40多名优秀教师的陪伴下在教室、在专业实训实验室及校企基地实现快乐地学习和体验,同时还有机会聆听到学界、行业顶尖级专家对行业发展及专业教育的展望,享受他们对学业生涯、职业生涯的建议和指导,并接受先进的学业指导;不仅如此,为了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及提高综合能力的需要,就国际方面而言,学院积极与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攻读本科和硕士、就业和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在国内方面,学院积极开展校企结合,探索“工学结合”、“体验式教学”、“对口英才班培养”的办学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在学院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在实际的酒店中带薪学习专业技能,既可以满足学生自给自足完成学业的需要,又可以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品学兼优的专科学生毕业后通过升本考试可直接升入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就读。旅游酒店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在北京地区享有盛誉,毕业生遍布京城各大星级酒店,不少毕业生已经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

学院拥有一支熟悉教学规律、教学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强、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师团队,他们来自全国十多所一流高等学校,兼容了各校的品格,部分教师具有留学和国外专业工作的经历,使这支队伍更具开放和包容特点。学生在此将享受高水平的综合训练,为走向未来社会的重要岗位打下深厚的专业基础。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欢迎全国各地有志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成为同窗好友,收获知识、友谊、成长。同学们,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是你人生的关键选择,更是你人生出彩的重要起点,欢迎并期待你加入高职学院!

高职学院院长:罗旭华

本科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酒店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对专业办学要求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具备酒店经营与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职业发展潜力大,富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高星级饭店、连锁酒店、餐饮集团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是学校在劳动关系领域以外的特色专业,其特色具体表现为:实用、实践、实效,即课程体系设计实用、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教学成果实效。酒店管理专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学校与企业行业密切结合”,从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建设、开辟校外合作基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管理型及技术技能型人才。酒店管理专业建有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酒店客房模拟实训室、酒店餐饮模拟实训室、接待实训中心、英语语音实验室等专业实训设施,并实施前店后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基层业务主干课程直接放在学校的接待实训中心完成,将部分职能管理类、战略管理类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直接与北京瑞吉酒店、北京四季酒店等知名企业对接,进行现场教学、体验学习,部分采用双语教学,在此过程中推行学校、酒店双导师制,聘请酒店总监级以上高管担任学生导师及任课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环节实践化。除与企业密切联系之外,该专业还可以通过学院的出国留学项目直接赴法攻读硕士研究生。

师资队伍

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梯队合理的教学队伍。有专业教师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兼职客座教授4人,教师皆有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品酒师1人、高级咖啡师2人、高级茶艺师1人、高级营养师1人、调酒师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达到80%,并有多名教师在酒店企业任职或兼职。

专业带头人

罗旭华:教授,高职学院院长,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美国休斯顿大学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研究学者,北京市政府采购专家。曾任《旅游学刊》主编、编辑部主任,兼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职业经理研究中心职业经理资质评价项目特邀培训师,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餐饮人俱乐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酒店管理项目班客座教授。曾主持国家旅游局重点课题《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旅行社人才规划》,执笔北京市地方标准《星级饭店服务质量标准》;主编著作教材多部获奖,编著的《现代饭店业人力资源管理》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的《餐饮企业品牌经营》获得中国烹饪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酒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被教育部列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曾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改革开放30年优秀教育工作者及北京市优秀教师。

课程设置

酒店管理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沟通技巧、旅游学概论、职业素质与礼仪、酒店业概论、酒店服务学、酒店实用美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服务心理学、旅游法规、酒店前厅服务、酒店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水服务、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商务英语、酒店专业英语、食品营养与卫生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战略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酒店企业文化、酒店质量管理等。

学生管理特色活动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成果汇报会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精心策划,近百名学生学生全程参与准备、服务和技能展示,学生独立完成西餐宴会摆台、茶艺表演、葡萄酒品鉴、鸡尾酒调制、咖啡制作等多项技能展示,汇报会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成果汇报会已成为高职学院春秋学期的盛大活动,出色地展示了酒店管理专业特有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职业风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各类高星级酒店、接待型单位、旅游公司、酒店集团及各类餐饮机构。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为酒店类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从业理念、端正的从业态度,掌握基本的礼仪与专业管理知识,具备熟练的服务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擅长酒店主要业务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策略制定,善于归纳总结世界酒店业发展趋势与先进经验,并将之应用于自身工作实践之中的中高级管理及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就业目标,专业展开了与酒店在实习就业方面的密切合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遍布北京各区,既包括国际顶级品牌的知名酒店,也涉及四、五星级商务及郊区度假型酒店。由于定位准确,教学模式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我们培养的学生在酒店领域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得到了北京酒店业界的广泛认可。

高职(专科)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高职学院共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3个专科招生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下设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烹饪与营养三个模块,工学结合模式、洲际英才班、万豪奢华品牌班。每个专业均根据专业特点、行业情况与资源等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各专业就业率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三个专业主要面向旅游和酒店相关行业,为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其他相关企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初中级管理人才。高职学院旅游酒店类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与北京地区三十多家高星级酒店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旅游酒店相关专业积极与加拿大、法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外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继续深造、就业和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酒店管理专业还与北京春晖园温泉度假酒店、北京昆仑酒店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合作办学,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上自给自足,为家庭贫困和有志于尝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及积累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提供了新的求学及成长途径;与万豪、洲际酒店集团分别共建奢华品牌班和英才班,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专业介绍-酒店管理

修业年限:二年

培养层次:专科

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是为适应国内高星级酒店对于初中级管理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在酒店中工作必备的操作技能、外语交流能力与管理能力,了解从事酒店行业工作的基本礼仪和其它专业知识。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酒店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具备较强的现代酒店前厅、客房、餐厅和康乐等方面实践操作能力、现代酒店基层管理能力和专业意识,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从事酒店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和现代酒店经营管理能力。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酒店管理专业(专科)是高职学院办学最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的特色培养概括为:实用、实际、实效,即课程体系设计实用、教学方法突出实际、教学成果实效。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学生从大一第一学期末自愿报名选择三个专业模块(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烹饪与营养)之一,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进行专业方向模块学习。其中酒店管理方向学生将学习现代酒店前厅、客房、餐厅和康乐等方面实践操作能力、现代酒店基层管理能力和专业意识,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能够从事酒店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管理工作;餐饮管理方向教学除了酒店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养、礼仪知识、餐饮服务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教学之外,侧重酒水知识方面的实训,主要涉及到葡萄酒品鉴、鸡尾酒及咖啡调制、茶艺服务等实训技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实际餐饮服务水平的提升;烹饪与营养方向的学生在学习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烹调技术、面点制作、食品雕刻及营养配餐技能等,将烹饪与营养配餐结合起来,突显专业方向优势。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培养具体表现在:

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以校内理论实操教学为基础、校外实习实训为辅助。校内教学侧重于对于学生酒店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养、礼仪知识、专业技能与管理知识的培养。校外实训方面,通过暑期实践、酒店顶岗实习,将实训操作课程延伸至校外。

校内名师与校外名师相结合: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实践能力强、年龄梯队合理的教学队伍。学院还聘请来自知名酒店和行业资深专家为特聘教授。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鼓励学生考取旅游酒店职业英语等级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技能证书。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为保证学生的实习与就业,与北京众多知名酒店、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国内国际相结合:学院已与加拿大堪纳多文理应用学院展开合作,模式为2+1,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可以在第三学期期末自愿申请进入加拿大堪纳多文理应用学院继续学习1年,学习期满,完成规定学分,将同时获得我院专科毕业证书和加拿大方授予的专科毕业证书。此外,院还与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展开合作,联合培养专科起点的旅游和酒店管理硕士(硕士期间也可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合作模式:2(国内读专科、项目培训)+3(法国读硕士)。学生通过国家统一高考,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在专科学习期间同时参加中法双方共同组织的项目相关培训,达到专科毕业要求同时英语达到雅思6.0以上直接推荐进入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学制三年。

强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依托强大的旅游英语师资力量,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课外通过定期举办英语戏剧表演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英语技能比赛,增加英语实践机会,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课程设置 

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酒店业概论、酒店实用美学、酒店服务理念精萃、职业素质与礼仪、服务心理学、酒店房务理论、酒店房务实训、酒店餐饮理论、酒店餐饮实训、酒水知识与调酒、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食品营养与卫生管理、鸡尾酒调制与酒吧管理、茶艺与茶水服务、咖啡制作与咖啡厅管理、烹饪营养与配餐、食品雕刻与冷拼、面点技术、烹饪原料加工与烹调技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酒店公共关系、酒店危机管理、酒店质量管理、英语听说、酒店英语等。

往届优秀毕业生介绍

李小龙,200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餐饮部长安一号餐厅工作,历任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副经理、经理各职,目前任三亚君悦大酒店餐厅经理。

崔翠,200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新云南皇冠酒店工作,历任驻店经理秘书、质检部职员、经理等职务,现任北京东隅酒店学习及发展经理。

田彬,200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工作,历任前台服务员、主管、副经理各职 ,现任酒店值班经理。

张艳蕊,2008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新云南皇冠大酒店,现任财务运营主管。

范娅红,2012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瑞吉酒店工作,历任大堂吧服务员、领班,现任中餐厅经理。

马思远,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康莱德酒店工作,现任管理培训生。

专业介绍-旅游管理

修业年限:二年

培养层次:专科

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确定了“以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根本,以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培养方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力求使学生成为能从事旅游接待服务、能管理、能经营,熟悉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程序,具备旅行社计调、销售、接待技能,旅行社地陪、全陪、领队及带团技能,景点景区接待、讲解,具备酒店部门服务与管理,具有扎实的理论综合知识和旅行社计调、销售、接待、导游业务能力及酒店初级管理能力的初中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旅游业概论、中外旅游景点鉴赏、旅游电子商务、导游业务、北京旅游、旅行社运营与管理实务、旅游市场营销实务、旅游危机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文化概论、旅游实用英语、英语听说、职前与就业训练、讲座与视频课程、职业素养与礼仪、管理学原理、酒店房务理论、酒店房务实训、酒店餐饮理论、酒店餐饮实训等。

部分优秀毕业生介绍

吕玉宝,20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0年升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现就职于印度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北京办事处,任销售经理。

杨洁,20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和全总奖学金,2010年升入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现就职于于四维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任教研部主任。

李美娜,2014届毕业生。现任北京侨福置业有限公司人事运营主任。

专业介绍 - 旅游英语

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层次:专科

培养目标

旅游英语专业是为适应国内高星级酒店涉外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设,旨在培养既有较强的英语交际和应用能力,又具有扎实的旅游和酒店专业基础,能够在涉外的旅游和酒店实体单位从事相关业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

旅游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侧重于提高学生在旅游酒店业使用英语从事涉外工作的能力。

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有: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精读和泛读、旅游服务英语、导游英语、酒店情景英语、英文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翻译、旅行社管理、北京导游、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管理、酒店房务运营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部分优秀毕业生介绍

王子旭,2008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校级二等奖学金。现任北京神舟国际旅行社欧洲领队。

陈慧,2011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该生以优异成绩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刘洋,201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全总奖学金,雅思成绩6.5。现任中旅途易旅游有限公司计调兼导游。

吕嘉阳,201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校级二等奖学金。毕业后赴澳大利亚学习深造。

杨思扬、邹晓雅、张佰艳,2012届毕业生;丛刊、董禄,2013届毕业生。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深造。

王亚琦,2012届毕业生;李怡萌,2013届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赴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工学结合项目

项目模式:

高职(专科)新生入学后自愿报名参加本项目,进入工学结合实验班学习。学生边工作,边完成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业,工学交替,学制两年,第一学年为工学结合模式,毕业后颁发酒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工作地点为北京春晖园温泉度假酒店,工作期间由酒店为学生提供食宿和工资。本项目旨在为家庭困难学生及有志于工学结合实验、积累社会及工作经验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及成长机会。

项目现状:

本项目于2012年开始启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情欢迎,每年都有超过100名学生报名参加该项目。学生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职业水平及能力、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又激发了专业学习的热情,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合作企业注重从学生的职业成长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职业选择,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这一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参与项目的毕业学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供不应求。

就业方向:

学生可以选择在项目合作酒店就业,也可推荐到高星级国际品牌酒店、国内高星级酒店、酒店管理公司、各级政府的接待管理机构等处就业。

洲际集团英才班、万豪集团奢华品牌班项目

项目模式:

高职(专科)新生入学后自愿报名参加本项目,经合作酒店面试筛选后进入酒店管理英才班、奢华品牌班学习。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由学校和酒店共同承担,酒店会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酒店现场观摩,酒店会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企业文化、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专业讲座,对学校教育予以补充,校企双方共同探索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后颁发酒店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证书。毕业转正的英才班优秀学生优先推荐作为合作酒店集团未来领导者项目的候选人参加甄选。

项目现状:

本项目于2017年开始启动,高职学院与世界两大著名酒店集团-洲际和万豪合作培养创建“洲际英才班”和“万豪集团奢华品牌班”,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参加该项目的学生近百人。学校与酒店集团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共建专门实训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了解酒店文化,加速学生成长过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就业方向:

学生可以选择优先在项目合作酒店就业,也可推荐到高星级国际品牌酒店、国内高星级酒店、酒店管理公司、各级政府的接待管理机构等处就业。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积极与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继续深造、就业和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

◆ 中法合作 ? 专科硕士连读

合作院校:法国 IPAG商学院(巴黎/尼斯)

合作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

项目模式:专科硕士连读(“3+2”或“2+1+2”)

硕士专业:MBA(旅游和酒店管理、奢侈品管理、国际贸易)

项目简介:学生入学后自愿报名参加中法合作项目,接受中法双方共同组织的英语课程培训,成绩达标(雅思6.0)的三年制专科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法国IPAG商学院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两年制专科毕业后需要到法国先读IPAG本科的最后一年,然后再读研究生。

项目现状:自2011年开始合作,累计已有20余人通过此项目赴法国IPAG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 加拿大项目 ? 专科接本科

合作院校:加拿大 堪纳多应用文理学院

合作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

项目模式:专科接专科、本科(“2+1”或“2+1+1”)、短期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夏令营

项目简介:学生入学后自愿报名参加中加项目,接受双方共同组织的英语培训,成绩达标者(加方派教师进行语言测试)完成专科学习后,自愿申请去加拿大堪纳多应用文理学院学习一年,成绩合格后颁发中加两校专科毕业证书;在取得加方专科毕业证书后,学生可继续申请就读加方合作的本科院校,为期一年,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项目现状:自2010年开始合作,累计已有50多人通过此项目赴加拿大留学。

◆ 美国项目 ? 专科硕士连读

合作院校:美国 阿兰特国际大学

合作专业: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

项目模式:专科硕士连读(“2+2+1”或“3+1+1”)

项目简介:学生入学后自愿报名参加中美合作项目,接受中美双方共同组织的英语课程培训,成绩达标者(雅思6.0+校内测试)可申请进入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商学院进行本科(2年制再读2年,3年制再读1年)和研究生阶段(1年)的学习。

项目现状:自2015年开始合作。

附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各教学院(系)联系电话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收到,附通知书EMS查询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宿舍条件环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宿舍有没有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排名好不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评价怎么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邮寄安排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级新生在哪个校区,新生开学报到时间安排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学费一年多少钱及每月生活费标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级大一新生QQ群微信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生群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宿舍有空调吗,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宿舍条件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