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什么专业最好 附王牌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一、华中科技大学招生专业名单
院系设置 | 院系专业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物理学院 |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 |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精密仪器)、工业工程、产品设计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功能材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培养基地)、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基地班)、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 |
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程科学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工医理交叉国际化实验班)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自动化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 |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工程管理、工程力学、交通工程、土木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财政学(税务)、工商管理、会计学(注册会计师)、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英语二学位)、金融工程、金融学、经济统计学、经济学(实验班) |
外国语学院 | 德语、法语、翻译、日语、英语、英语(国际商务双学位) |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新闻学 |
法学院 | 法学 |
人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 |
社会学院 | 社会工作、社会学 |
临床学院 | 口腔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硕博贯通培养、八年制)、临床医学(六年制中德实验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
基础医学院 | 医学实验技术(医学科学实验班)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五年制)、法医学系、法医学(五年制) |
护理学院 | 护理学、护理学(英语班、五年制) |
药学院 | 药学、药学(创新实验班)、药学(基地班) |
哲学学院 | 哲学 |
二、华中科技大学王牌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新闻学、英语、经济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技术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风景园林、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广播电视学、哲学、财政学、应用化学
三、华中科技大学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0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数 8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600余人,其中教授13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