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真伪查询辨别, 法官揭开骗子真面目
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份礼物,考生和家长对录取通知十分期待,也有一些高考失利的学子迫切想要收到一份“录取通知”。骗子们正是利用了这些心理行骗。今天,鼓楼区法院的法官就逐一为你揭开骗子的真面目,让你看看他们惯用的伎俩。
揭开骗局
骗局一谎称有“内部指标”
骗子通常会伪装成某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或招生办工作人员,或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可以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
◎法官提醒
高校的所有录取均须按网上录取程序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高招实现网上远程录取后,各省(市)招办电脑程序自动按考生志愿和分数由高往低排序,并按照各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投档比例向高校传送电子档案。不够投档线的考生,电子档案也不可能传给学校。
骗局二“花钱就能上大学”
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学,但考生成绩却没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高招骗子利用考生及家长急于上学的心理,谎称只要交几万元钱,就能“保证”被录取。
◎法官提醒
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体制。招生录取期间,各省招办将严格按批次、按各校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绝不会出现“花钱就能上大学”的情况。
骗局三伪造录取通知书
在各高校录取工作开始后,一些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法官提醒
考生和家长遇到有人打电话说先汇款再邮寄录取通知书情况时一定要警惕,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到自己的录取信息,仔细与学校核对确认之后再操作。
骗局四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
一些骗子以“自主招生”或者“特长生”为幌子骗取考生、家长信任。
◎法官提醒
高校自主招生有两个条件:一是高考前通过学校组织的测试,二是经学校测试合格后还要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学校要求。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经典案例
案例一
高考结束后,来自湖南各地68名应届毕业生落榜了,一则广告让他们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湖南一家公司与沈阳某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定向委培生……”在每人平均交纳了4.2万元“学费”后,这些湖南学生拿到了“沈阳某大学录取通知书”。入学报到时却发现“通知书”是假的!原来姓周的经理是该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与学校签订了一份“人才培训协议书”,他用此协议书做诱惑宣传,招揽高考未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制作假的录取通知书,获得非法收入。
◎法官说法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例二
1960年出生的李国雄,在外认识不少能办事的人,被朋友们视为“能人”。2013年高考季,有朋友找到李国雄,想花钱给孩子上好点的本科院校,李国雄明知这事有办起来难度,但为了面子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之后,李国雄开始梳理自己的朋友圈,很快便物色到一名叫许军的“高人”。此人自称是某机关下属单位的退休人员,结识许多高校的领导。李国雄打听到这些无法证实的情况后,通过朋友把许军约出来吃饭面谈。二人以12万成交,许军保证将两个孩子安排进南京审计学院就读。
事后,李国雄给了11.9万元,余款1000元事成后支付。可钱花出去了,两位家长一直等到当年二本开始投档时,也没等到确切消息。这时,李国雄却再也联系不上许军了。无奈,两个朋友的孩子最终只好上了当年的三本高校。
事情办砸了,李国雄损失了钱事小,耽误朋友孩子的选择却是后悔莫及的。为追回损失,他告了许军,鼓楼区法院判决许军还钱,但许军下落不明,能否拿到钱,还是未知数。
◎法官说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定要冷静,切莫赌一时运气,毁了孩子的前程。时下,又将进入一年一度高考的录取时段,望众家长们吸取本案教训,不要盲目花钱托人找关系,指望“能人”使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以免花了钱、上了当、找气受!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法官寄语
高考到了现在开花结果的阶段,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然而骗子却以此行骗,不仅触犯了法律,更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务必会严惩这种违法行为!对考生来说,高考尽管重要,但不论结果是好是坏,都该坦然接受,认识和接纳了自己,已经是高考的最完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