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好词好句 > 正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评读后感(二)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己却酗酒、抽烟、打架,甚至找妓女。他不想过浑浑噩噩的日子,但又找不到出路。最后,只能以这种自我放逐的方式,逃离学校与父母。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剧色彩。二战后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处境有些类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国内财富激增,中产阶级增多,社会异化现象严重。因为冷战,政府对内采用的是政治高压政策,国内矛盾激化,危机四伏,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功利主义气息,民众理想幻灭,出现信仰危机。有人把美国的这个时期称为“懦弱年代”。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的中国“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的凯迪莱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

从着装谈吐到思维想法,霍尔顿的出现都是一次颠覆,年轻人认为这本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因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逃避还是面对,成为一代代年轻人总要探讨的话题。孩子们期望从社会中获得的是真诚、爱与善良,而道德沦丧与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总是把孩子们带离这些珍贵的价值。可以说,这种成长的无奈与迷茫,至今仍然困惑着年轻人。这本书对我们了解今天的中国“富二代”,仍具有启示性。

几十年来,人们只要谈到社会对儿童自然纯真的破坏,就会想到塞林格这位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到书中的那道“悬崖”。“悬崖”上是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悬崖”下则意味着世故的深渊。或许塞林格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最后选择了逃避那个成人世界。这段话多么适合成为塞林格的墓志铭,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