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出炉
方案制定原则
公平公正,确保规则公平、简明、刚性;以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扩大考生选择权,维护考生利益;平稳过渡,尽可能保持与原有办法的衔接。
方案形成过程
新高考录取方案的制定历时两年多,在系统内反复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分析的基础上形成。
2017年我省新高考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一图了解新高考录取方案的变化:
根据考生成绩,按实考人数的一定比例分三段填报志愿和录取,每段均按1:1比例投档。改以院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为以专业为单位的平行志愿,考生每次可填报志愿数不超过80个。
普通类中有特殊招生要求的院校实行提前录取(含军事、公安、定向招生及三位一体招生等)。新高考改分批提前录取为不再分批,统一在普通类平行录取前分段录取。
新高考形成以统一高考招生为主体,分类考试、多元选拔录取模式并存的新格局。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除北大、清华等高水平大学在高考志愿填报前完成录取外,其他院校安排在普通类提前录取;高职提前招生实行“一档多投”;单独考试招生全面实行“文化+技能”考试招生,按照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此外,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地方专项计划,统一在提前录取的最后一天进行,其最低文化要求不低于我省第一段分数线。
新高考艺体类招生录取批次有调整。其中,艺术类第一批(以专业校考为主)实行传统志愿;艺术类第二批合并专业省统考的原二、三批,体育类原两批合并为一批录取,均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分段填报志愿和录取。
艺体类专业术科考试及综合分合成按原办法执行;考生位次按综合分成绩分类别确定,综合分成绩相同时,按专业科成绩、普通类专业文化成绩排序确定。艺体类招生录取办法原则上保持稳定,不能兼报普通类提前录取志愿,但可根据条件兼报普通类平行志愿,录取时先艺体类后普通类。
按照新的录取办法,各类别考生该如何选报专业平行志愿呢?以下这三个步骤,可以作为选报志愿的参考。注意,仅供参考噢!
来自:浙江教育之江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教育价值观变革
过去,有什么老师、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课,学生跟着课程和教学转,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别和个性。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们给了孩子那么多考试选择的机会,考试的次数里边涉及每一个学科的选择,涉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涉及学习学科的选择。相比过去,必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个性,从长远来看,学校的运转将围绕学生的需求。
第二、中国教育课程观变革
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要选课走班,要有选修课,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却难以真正落实。因为在很多校长、老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个问题,选修课对我高考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今天我们在新的高考制度设计下,课程观从必修一统天下,走向必修与选修并举。
第三、学校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变革
将走向由批发加学生个性化的定制。目前我们的老师,在考试科目上,基本上都是超编的,而过去不考的科目,现在大部分都是缺老师的,这个问题在浙江和上海已经开始出现,物理老师已经开始出现短缺,在选课走班情况之下,教师结构性短缺,会成为对教师队伍的重大挑战。
第四、教学方式变革
一是必修课的学科分层教学,二是选修课走班教学,三是实践性教学、社团教学方式的变革,此外信息化将深刻影响教学变革。
第五、学校管理架构变革
学校管理架构课程化,把课程管理方式从校长、副校长到中层到教研到教师这样有机架构进行扁平化管理。另外,单一的行政管理到行政班的教学管理,是未来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关系变革
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给他们学校的学生做报告时,说:“你们这些孩子上中国海洋大学,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在海洋科学方面不会有多大出息,为什么讲这个话。因为你们在高中期间考海洋大学,只是因为分数够了才走进了海洋大学。你们并不是因为喜欢海洋科学而走进海洋大学。你们并没有在高中期间为今天学习海洋科学而学习相关课程,专业基础没有。在高中学习期间,没有为今天学习海洋科学奠定学科基础。”
说到底,今天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有什么衔接?目前来看,只有一个分数的对接,别的衔接做得不够。将来的高考制度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将会从单纯的分数对接,走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接、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连接。
第七、学生评价方式变革
将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第八、学校发展模式变革
今天,我们的高中学校为什么“千校一面”,因为我们在进行同质化竞争,也就是学习的知识水平的竞争,只不过是有层次的竞争而已。下一步,我们为什么要推动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因为选择来了,选择来了之后,我们学校多样化发展产生一个新的格局。
第九、教师职业角色变革
今天,职业角色要从一个学科老师走向一个育人的老师。从教学科知识到培育素养,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新的变化,要重建师生中的关系。我想,教师角色的三位一体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第十、学校教育支持系统变革
未来,单一的学校教育将无法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单纯的校内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社区、家庭将会成为学校教育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