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工资改革方案 > 正文

最新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一

戈立涛,男,汉族。云南昭通鲁甸人,生于1972年7月,现任鲁甸县茨院回族乡沿闸村卫生所所长。1989年初中毕业后进入县里的职业医疗卫生学校学习,1992年毕业以后回到家乡鲁甸县沿闸村,成立了自己的诊所,开展卫生室所有常规工作,至此,义无反顾投身于乡村医疗服务与建设。2001年6月正式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他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鲁甸县较为贫困落后的乡村,而他将大把时光和所学医术全部投注于此,坚守了整整二十四年。在最基层最艰苦的乡村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精力与心血,守护全村人民的健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赖 一、天随幼时心愿,怀德一生为医

戈立涛,云南省昭通鲁甸县的一名乡村医生。

他是孝顺父母的好儿子,是四个孩子的爹,也是村里出了名的劳模,从医二十余年,村里大大小小的病症无不经由他的诊断,上至年迈老人,下至邻里小孩。被问及时,他却腼腆地挠挠头:“我是一名乡村医生”,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朴实无华却真诚地格外动人。诸多赞誉和标签不敌这言简意赅的几个字,在他看来,村医是他的职业,是他花了无数个昼夜钻研的技艺,是责任和使命,更是他坚持践行的人生信仰。

1972年,戈立涛出生于一个农村贫苦家庭,家中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二,没有大哥的聪明能干,也不像几个弟妹活泼招人喜欢,邻里亲戚似乎都不太看重这个老实愚笨的孩子。那个时候的生活,艰辛而单纯,面对茫茫不可知的未来,人们没时间去惶恐,但也不过多憧憬和期待,毕竟温饱问题已经够奔波疲累的了。突然有一天,这个老实的孩子跟家里人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特别厉害的医生!”下巴抬得高高的,口气里满是骄傲。理想?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是多么奢侈甚至荒诞的呀。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或是经历体验,让一个没有主见、腼腆胆小的农村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励志要救死扶伤,也许是医生这个职业本身的崇高性让孩子觉得这是特别了不起的身份。

没有人当真,但他认真了。1989年初中毕业之后,戈立涛没有选择跟同龄人一样,赚钱养家糊口,而是进入县里的职业卫生学校,开始接受医疗方面的专业化学习。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戈立涛兼职医生助理,平日大多做些打杂及护士工作,但由于当时人手不够,所以常常从早上天不亮就忙活到深夜才回到宿舍,饥肠辘辘却只觉充实。这份工作是他决心行医以后真正意义上医学事业的第一次触电,一方面能够勤工俭学,填补家用,另一方面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探索,发展,深化理论体系,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戈立涛真正看重的。

学医三年后毅然回乡,自己筹建了个小诊所,当起了村医。大家伙都说他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咋偏偏就这么恋家?问他,只说:“村医好哇。”2008年,为方便群众就医,把自己家公路旁价值450元/平方米的宅基地以35元/平方米贡献修成沿闸村卫生所。

二、夫医者之善恒,惟生命不可辜

人都说医生是一身白衣的天使,常年布衣布裤,为救治病人风里来雨里去的戈立涛恐怕很难与“白衣天使”沾上边,农村人大都信点佛,常对戈医生感激不尽,直念活菩萨活菩萨,他瞅了瞅为赶路裹满了泥土的双脚,取笑道自己顶多是个泥菩萨咯。

泥菩萨就泥菩萨吧,选择扎根乡村,服务大众,本就无法像城里大医院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一样,坐在敞亮的就诊室里,病人有秩序的排着队,酷暑开空调,严冬有暖气。村医,注定需要忍受寂寞和异于常人的艰辛。但也因为如此,医生与病人之间似乎更加贴近亲密,对病痛有更深入的体会,亦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刚就医那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时髦走出去,要么找一份工作去过城市里舒服的生活,要么外出打工,家里老人庄稼无暇顾及。于是村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和高龄老人。医生的职业让戈立涛有着更强的责任感和更博爱的慈悲心,面对无人照看的老人孩子,他没办法不管不顾。

76岁的老人金怀芝身患残疾,无法行走,子女统统外出打工了,撇下这么一个孤苦老人,戈立涛定期登门给老人就诊,长期送药和日常吃的用的东西。80岁的白内障老人普忠华独自蹒跚着到卫生所,看完病后已是深夜,戈立涛背着老人安全送到家中。4岁女孩一个人在卫生所旁边的河边玩耍,无人照看,不慎跌入水中,听到扑腾声,戈立涛出门一看,立刻跳入河里将女孩救起,将小身体单在自己大腿上,观察劲动脉还有搏动感,立即将其放于平地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水陆续从女孩口中流出,随后呛了几口出来,孩子睁开眼哇哇大哭,他长呼了一口气,小生命总算得救了。起身脚踝一阵刺痛,才发现脚被划开一个大口子,鲜血直往外冒。一个严冬的凌晨,卫生所传来急促敲门声,村里小尚的老父亲突然心肌梗塞,戈立涛赶往家中作了临时急救,自己的小诊所没有器械设备,这种情况必须要转大医院医治,而大冬天的,又是夜间,等救护车赶到怕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把你家的木梯子拿来,快!”当机立断,戈立涛和尚老汉的儿子用木梯子将老人抬到了最近的医院,晚半小时则无救。

也许这就是医生,需要具备关键时候临危不乱的气魄,精准的判断,果敢的抉择,而这些除了日夜潜心修读的医术支撑,还需在实践中反复印证总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尊重生命,心有他人,热爱生活的心。这样及时决断而将生命从鬼门关上拉回来的例子在戈立涛的行医生涯中不胜枚举。

1997年的端午节,在给邻居赵大妈送粽子时,门屡敲不应。赵大妈今年67高龄,儿女都在县城工作,老伴又走得早,这不,就剩大妈一个人住在老旧房子里,大家邻居二十多年了,平日都互相照应着,这会儿赵大妈年事已高,身体也频频出现不妥,亲人不在身边,无法时刻照料,戈立涛便成了赵大妈的“问题顾问”兼“问题解决能手”,除开感冒输液,定期测量血压血糖等身体指标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首先想到给大妈送点。那时家里喂养着几只鸡,但只有逢年过节才舍得宰一只,家里人爱吃辣,他会在鸡汤刚熬好没放辣椒前盛一碗给赵大妈送去,他知道大妈素来饮食清淡,再者人一上年纪,吃啥很重要,这时的鸡汤最鲜美,最滋补……看了看表,八点十分,这个时间点行走不便的大妈应该是在的啊,突然想到大妈的身体情况,念头一闪而过,戈立涛来不及犹豫也不可能犹豫,自作主张一脚踹开木筏门,只见老大妈躺在床上,大口喘气,呼吸急促困难,满色苍白,嘴巴里不断向外吐出黄色泡沫,已是人事不知。从医才几年,虽每天奔波在村里和诊所之间,大病小病都见过,可这突如其来的抢救还是头一遭。戈立涛冲到大妈面前一手掐着患者人中,一手把脉,连声呼唤,大妈眼睛瞪得极大,原来外翻的眼珠子慢慢看向他,有救,一定有救,冷静下来,冷静下来。大妈的手是暖和的,并未冰凉,体温正常,脉搏跳动也算正常,掏出大布衣口袋里随身携带的血压测量器,60/50m,患者嘴巴里吐出的伴有血丝,还有事物的残渣,应该是食物中毒。他先将老人身体翻转使之侧卧,把握力度,熟练有节奏地敲打背部,让患者呼吸顺畅些,并有利于吐出胃里的东西。大妈渐渐有了意识,发出阵阵呻吟,他缓缓将身体放下,立即给予心肺复苏,自己大口呼吸,以此示意患者跟上动作和节奏来呼气吐气。大妈终于清醒过来了。发生的一切不过十多分钟,戈立涛却觉得像历经了世纪般漫长。细枝末节,清晰可见。此时他才打电话叫人来照看着赵大妈,自己冲回诊所拿急救药品,待病情稳定后转诊上级医院,确诊为重度消化道胃溃疡出血。若是没有戈立涛的当机立断和及时抢救,恐怕……而这个时候,赵大妈城里的儿女才赶到。

如果他没有认真地定期给老人做检查,并对其身体状况知了于心;如果他没有将医德与人性渗透贯通,成为生活里重要的指向标;如果他那天没有惦记着赵大妈早早就去送粽子和鸡汤,那么之后的及时处理和抢救,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原来幸运,终是建立于人为之上,因果有缘,善莫大焉。

医生,不仅仅是书籍记载和仪器承载的“医术”,更讲求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前者教你技巧,后者赋予温度,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真正将他人放置心中。只通医术不备医德,叫学医之人,穷理正己,恒德作医,方为医生。

三、悬壶济世,杏林春暖

8月3日下午四点左右,云南鲁甸遭遇6.5级大地震,家乡瞬间满目疮痍,人心惶惶。震源在鲁甸的一个偏远山区,但由于高原山地广布,地震的迫害范围广且程度深,不少住宅坍塌,许多农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根本没能力逃生,数百条生命就在十几秒的自然灾害下掩埋,消逝。戈立涛当时正在卫生所里配药,一阵剧烈晃动,他第一反应是先驱散诊所里的六位病人,有秩序的将病人移置安全地带后,他飞奔回家,所幸老母老父都平安无事,只是家里的老宅墙壁严重裂损,看来已成危房。村里有受伤的孩子老人,他便将诊所里要用的物品全搬了出来,把床垫被子搬到空旷安全的大坝,对病人做伤口处理。随后,戈立涛连夜赶到震源地带??龙头山,他知道有人需要他,他必须去!在国家拨款、捐赠物资之前,他是第一批到达的志愿者,抗震救灾,刻不容缓,而身为医生的他,更加清楚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一秒都耽误不得,生命一秒都耽误不得啊。

戈立涛与灾民同吃同住,一去便是一个多月。关于行医,他竭尽所能,至于救灾,他义无反顾。

从那以后,戈立涛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医目的,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能,学医教的是心怀天下的胸襟和救死扶伤的信念,是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苦难时,毫不犹豫伸出手的本能。

他开始筹办实施一些义诊活动,免费为龙泉村父老乡亲作针灸治疗,治愈了无数肩周炎患者,颈椎病人;给大包山的孩子们送医药品200多箱,这些药物,他未曾收取过一分钱;给村民开展公共卫生体检,老人孩子都用自家车子接送,提起戈医生,大家伙都会竖起拇指连连称赞。

而此时,他年仅68岁的父亲却被查出患有肺癌,晚期。

眼看着生活一点点变好,自己当初一意孤行的农村医药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却遭受如此打击,无疑晴天霹雳,一宿未眠,戈立涛选择振作。

癌症目前超出医疗水平范围,治愈力微乎其微,更何况老父亲的情况已属晚期,大医院的专家也摇头,说接回家中罢,好好陪陪老人家最后一段日子。生活仍将继续,戈立涛来回奔波于在卫生所和家里,每天要给父亲找到静脉打好针以后才去工作,期间还多次就诊于各大山区,父亲病重之时,眼泪往心里流,仍旧咬牙坚守在地震灾区龙头山。心酸和付出,冷暖自知呐。七个月后,父亲病逝。

四、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11月,戈立涛收到来自北京善医行的江西志愿者刘媛老师的邀请,毅然加入了组织。北京善医行帮扶中心是一个服务于村医的民办非企业机构,除了为村医提供免费的医疗技术指导外,还开展相关培训、临床经验分享,同时协助村医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带动提高村医的医疗水平。其“均衡城乡医疗资源,引导村民理性就医”的宗旨与戈立涛多年坚守的使命不谋而合,加之自己的医术仍然需要系统化学习,针对性提升,必须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他对自己说。

在村里行医多年,这是戈立涛第一次去到那么远的地方。北京,是北京啊。之前的针灸技术完全靠自己阅读书籍,请教前辈,摸索实践,然而“百穴易得,针术难求”,不少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甚少,针法历代是不传之术,手法则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培训和学习囊括了多类型针灸法,推拿按摩,康复理疗等中医专业课程,有许多专家出席,当面答疑解惑,的确受益匪浅。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从那以后,戈立涛定期参加培训,与同行交流,坚持学习和提高。他深知只有不断精进医术,跟上时代脚步,才能帮助村民们,帮助更多人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日益精湛的针灸技术造福了村民,回馈于百姓。利用激经行气的“点刺”配合针体出入进退的“回旋”,准确找到穴位,把控出针和停针间隔时间,应针而行。得益于此的有久治不愈的痔疮病人张永朝,中度肩周炎和颈椎病人郭富亮,膝关节疼痛至常年卧床的老人杨玉荣,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新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

最新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两会乡村医生解读,全国两对会乡村医生的相关新闻解读

两会乡村医生新闻,两会乡村医生提案

全国两会关于乡村医生编制及工资待遇提案解读

全国两会关于乡村医生热点提案话题最新解读,两会乡村医生话题新闻

两会乡村医生提案,今年全国两会乡村医生话题议案最新消息

全国两会关于乡村医生编制改革提案,两会乡村医生的相关议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