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初中最美教师事迹材料一
杜福义老师,五台人,从2002年加盟实验中学至今,一直担任数学老师兼班主任,2009年又兼任年级主任。十几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默默进取让他在实验教书育人的舞台上圆了省市优秀教师梦、省市优秀班主任梦;在实验快乐生活的小区里成为了“好人”“牛人”“幸福人”。他获得了实验建校以来最高荣誉----“最美教师”光荣称号。他的故事从这里说起。
(一)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为人师表尤显重要。杜老师也深刻认识到*教师使命的重大和师德弘扬的迫切,他心里深知教师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喜欢跟从和模仿成年人的初中生们,教师进行道德垂范、知识传递、学法引导、情感培育、人生启迪的重要性。初中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教育学生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杜老师都注重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杜老师说话风趣幽默,班级气氛也总是轻松愉快的,他就像阳光,在他的关心教育之下,学生们像阳光下茁壮成长的花朵一样健康成长着。不管学生成绩好坏,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杜老师始终维护着学生的自尊心,真诚地沟通教育,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学习方面来说,杜老师不会评论学生的资质如何,而是始终鼓励大家勤奋刻苦,告诉学生天道酬勤,这不但让学生能踏踏实实地学习,更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杜老师在与学生相处中,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和学生一起跑早操,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和学生坐在一起参与主题班会的讨论等等,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修养学生的品行。所谓“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所以他的班级,学生总是自觉、主动,这正是他用自身品行缔造的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经他教育过的学生,都有良好的修养和气质,有端正的态度和世界观。
杜老师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于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的关爱。作为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初一刚入学,学生年纪小,第一次离家开始住宿生活,生活上还不会照顾自己,点点滴滴,班主任都得操心。要让学生成材,身心健康成长,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每天的眼保健操时间杜老师都会监督大家认真做,保护好视力。教室里的花花草草,也被照顾的好好的。一到冬天很多同学都感冒了,杜老师每天除了要上课,还要去宿舍探视学生的病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给学生心中带来无限安慰。每天晚上他都会去宿舍里检查,跟同学们聊上几句,关心学生近来的生活状况,这种场景真是无比亲切。
杜老师看起来大大咧咧,实际上心细如发。查宿舍时看到有的宿舍丢了废纸篓,第二天就买了送上来;学生上课打瞌睡,一定要“追究”原因,而不是简单地以为没有休息好;看了天气预报,一定要爬六楼到宿舍告诉同学们多穿衣服;同学生病买的药他也要“详查”;教室里有什么小东西破损了,他一眼就能发现,很快找个小钉子、小锤子修理好……他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有次在学生宿舍里,杜老师发现一把水果刀,瞬间紧张起来,叮嘱着要小心受伤,他的细心与体贴让每一位同学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管理班级琐碎繁冗的工作中,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杜老师对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他一直都在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用真挚的情、浓浓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杜老师的班里,学生们私下里并不叫他老师,而是唤作“老大”,后来“老大”的称号甚至明目张胆起来。他也不介意,欣然接受,甚至有些得意??这个称谓里既有对他的敬畏之意,也有不容置疑的依赖和信任。十几岁的孩子们,大部分是初次离开家,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学习、生活,他们需要追随这样一个人??他是严师,也是慈父;他是榜样,也是朋友。在实验中学的某个班,年轻孩子们的一切,便由这个被称作“老大”的人一肩扛起。
初中本来是学生最不安分的时候,但班上的学生却总能被杜老师收拾得服服帖帖。这是因为杜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威信,更是因为同学们对杜老师充满了敬爱之情,敬他的尽责认真正直,爱他的细腻关心与真诚热情,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杜老师的影响下,班上的同学也亲如兄弟姐妹,一起度过愉快又充实的三年。也许用尽责来描述杜老师已经不足够了,他做到的远比他本来的责任要多。
杜老师对于学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陪伴,只要杜老师在教室,同学们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可以静静地学习。每天杜老师都早早地来到学校,陪同学们跑早操,监督同学们上课,抑或是在办公室里备课。同学们有事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杜老师,有困惑就可以去办公室找杜老师谈谈,他总是会提出中肯的建议,耐心地为学生解决困难。运动会的时候,他就会坐在学生中间,跟同学们聊聊,为比赛的孩子们加油打气。在三年的朝夕相处中,杜老师与同学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杜老师曾经是初44班的班主任,在很长得一段时间里,考试成绩都要比另一个重点班要低,而且有些科目的差距还很明显。但是杜老师在每次考完试以后,并没有怨怪大家,也没有慌张焦躁,只是像往常一样,分析考试,为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就这样,即使临近中考,班上的同学依然可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习,最后在中考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让学生们更加相信坚持到最后就一定会胜利。
初中的孩子脆弱敏感,叛逆异常,需要严加管束才不嬉闹荒废,所以他一直在下午的活动时间看着学生,同时利用这段时间不厌其烦地找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为他们及时补充滋润心灵的鸡汤,但他却忘了自己的身体也需要补充营养,他早就把活动时间里那段晚饭时间一带而过了。即使是一段短短的时间,他也觉得往返吃饭太过浪费,所以经常不吃晚饭,久而久之,正因为常年饮食不规律,经年的老胃痛又开始复发,甚至更加恶化了起来。得知这件事情后,学生们沉默不语,他们无法催促老师去吃饭,只能默默定下“私约”,全班每个人轮流给杜老师带晚饭,可以买个面包、一根火腿、或者一份炒饭,悄悄地放在老师的办公室。这份质朴的心意令他更加感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诚的爱和理解使学生深深铭记。106班宫泽军在日记中写道:“我记得老杜做手术前和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个八月十五。为了让我们享受一个美好的中秋节,他早晨在家给我们剁馅,和面,又抽空去几里远的华美超市买东西。八月十五那天,老杜还给我们定了“鱼香肉丝”和“过油肉”两道菜,他怕送菜的找不到我们而误了我们的大好时光,就一遍遍地拿着手机从楼上走到楼下,一直走到校门外,接应送菜的。这是手术前的数星期。”那天晚上,全班同学品尝着自己包的饺子,欣赏着同伴们表演的节目,开心快乐。那一刻,坐在角落里的杜老师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更像一位父亲。
在学校周边的环境还未扩展到现在的模样之前,杜老师曾带学生们去廿里铺的地里烤红薯。当时天还下大雪,学校是全封闭式管理。他竟然可以为了达成学生们看似荒诞的心愿,跟学校申请,四处奔走。冬天很冷,学生们都戴厚厚的手套,把冻着的土挖开,把红薯埋进去,然后找比较干燥的玉米秸秆在上面点火。红薯烤着的时候,他们就在地里打雪仗。他的这种管理方式,使每个学生既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呈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又具有“个性张扬、百花竞放”的个性特长,这也是杜老师独具一格的“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的治班方略。
作为班主任,杜老师相信学生,更尊重学生,他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教育学生上,他很注重“培优扶差”工作,对于后进生,他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体贴后进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让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
作为班主任,杜老师很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除了在文化课上要求学生出类拔萃以外,。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他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要求一定要发挥最好水平。每年运动会上的35人接力赛,杜老师总是精心挑选运动员,并根据他们的特长编排接力顺序。爆发了强的、起步快的、擅长冲刺的都要合理搭配,看似随意的接力赛队伍实际都是杜老师巧妙“设计”的。比赛得了第一,同学们兴奋自豪,自信心和好胜心成为他们不断努力的动力。他们以班级为荣,倾尽全力为班级争光。
此外,杜老师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开展画板报、文娱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杜老师十分鼓励学生来主持班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扎实的教学技能是一个教师的本职,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础和前提。杜老师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在教学技能上,杜老师无疑是扎实过硬的。杜老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有些教学的模式和套路已经形成,但他并不满足,总是不断地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方法。现在的他教学上游刃有余,以自己的方式,将从教数十年的经验和底蕴,转化成让学生可以轻松获得的知识盛宴。
“清晰条理,风趣幽默,印象深刻”是学生对杜老师课的评价。杜老师上课激情洋溢,总是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重点、难点、技巧,都讲的清清楚楚。他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他则循循善诱地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且杜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遇到有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就及时提醒,看到学生有所疑惑,就停下来耐心讲解。他的教学质量一直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杜老师不但本身学术水平高,而且他会花很多心思琢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决疑惑,为学生们的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聚焦于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教学上,他一直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杜老师讲课风格风趣幽默,时时刻刻监督着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一位毕业已经7年的学生依然记得一次晚自习杜老师检查大家练习册时宣布的那句“安璐和王斐比慢,最终王斐获胜”这样让她哭笑不得的话,当时全班哄堂大笑,而她也深深的记住了这次事情,多年后无数次向别人讲起当年的事情以及班主任的可爱,同时暗暗告诉自己要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106班的学生对杜老师的经典提示语“愚蠢的人看不见”总是心领神会。杜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在教学过程中,最关注的是要求学生把会做的全部做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养成细心的好习惯,改掉粗枝大叶的毛病。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杜老师十分注重自身学识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他坚持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中,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订阅教学刊物,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他积极进取,接纳新知,并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载、有实践。
实验中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是电脑的使用。杜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电脑的了解和学习中,乐此不疲地钻研操作技巧并在实践中运用,很快就成为电脑高手,并以非专业的身份给初中教师开设了电脑知识讲座,讲解演示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后来他主持编写了几套校本教材,从页码编排到插图制版都一丝不苟,亲力亲为。这其中付出的心血和倾注的热情有目共睹。
正是这样的肯钻研,勤学习,杜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十分出色。被他教过的学生无不知道,他是一个“多面手”,远不止数学老师那么简单,化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也难不住他。杜老师的自习上不仅可以学习别的科目,不会的东西还可以向他提问,他以过人的学识和超常的耐心解决了各个科目的棘手问题,这是他的教能的反映,也是他教德的真实写照。初二时,学生初学物理,对很多东西迷惑不解,杜老师曾经把家里的电灯开关盒子拆下来带到教室给学生看,并用实物讲解一道关于电灯工作原理的题目,学生们直呼豁然开朗。
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积极进取,不断突破,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教学多年,杜老师对教学始终保持着认真的态度,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平时精心的备课自不必说,每周的周周清考试出题、批卷、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毫不含糊。他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杜老师的课。在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后,杜老师还在班上专门开班会奖励成绩好、有进步的同学,班级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学习风气都与杜老师这点点滴滴的心思分不开的。
杜老师从教多年,就像一部拧紧发条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名教师的誓言,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凡是与杜老师搭档过的老师提起杜老师都竖起大拇指,由衷的敬佩和称赞。他的岁月就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天一天里走过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没有一个人不由衷敬佩他,“实验好人”是老师们送给他的质朴但最珍贵的礼物;2009年他因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拥护升为年级主任,成为实验“牛人”之一;三个孩子是妻子烙印在他心口上最幸福的标记。
杜老师的妻子说起他,满眼的爱意和敬佩之情,“我们老杜老实,只会拼命!”
杜福义老师,这个朴实、平凡的农家子弟,十几年如一日,在实验中学这片沃土上,播洒爱心,倾注汗水,成就了多少孩子成人成才的梦想。在这些无怨无悔的岁月中,辛勤耕耘的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美丽人生。人们相信,纵使时光流逝,也难以销蚀杜老师带给人们的美好和感动,因为那是爱的沉淀。
初中最美教师事迹材料二
因当事人空赚一把年纪,生活、工作,诸事繁多,为求清晰,且从三方面道来。
纷繁阅历
闫娟娟,女,祖籍保德县,因祖父参加革命后到五寨县工作,所以她生在五寨,长在五寨,成了真正的五寨人。学历不高,1990年毕业于晋西北名校??五寨师范,后又自修大学本科,终获一纸文凭。
在学校过完第十九个生日,服从国家分配,背起行李,到单位报到,单位的全称是:轩岗矿务局六亩地矿子弟学校。
很受校长重用,代的是小学一年级的两门课程:语文和数学。其实,有一个专业的名称,这叫包班。
闫老师当时青春年少,和班上学生打成一片,和老师走得最近的是两个小女孩,一个叫王燕燕,一个叫赵未先。闫老师当时的单身宿舍离学校有将近一公里的路程。每天放学,这条路上就跳动着三个身影,一个稍高,两个偏低。
一年半以后,闫老师早婚嫁人,调动工作到了丈夫所在的同是矿务局管辖的焦家寨矿子弟学校。
焦矿子校人才济济,闫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代起,应该是小学教的比较优秀吧,焦矿子校的这个班的学生升入初中时,闫老师也跟着升了级,正式成为初中教师。
12年,六矿子校和焦矿子校留下了闫老师青春的身影、纯净的笑声。虽然也有些酸楚的插曲,然而,那着实是她生命中一段快乐、幸福、永远值得怀念的旅程。
2002年,闫老师和丈夫应聘到忻州市实验中学。春节刚过,一家三口冒着料峭的春寒,举家搬迁,开始新的生活。追随师长,成就理想。
因为学制,这时候没有学生可代,闫老师被安排的学生宿舍楼做德育教师。德育教师在闫老师的字典里是一个全新的词语,然毕竟与老师沾边,干起来也算得心应手。
半年后新生入学,闫老师正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兼初21班班主任,于是在实验中学的风生水起,至此开始。
时至今日,闫老师在实验中学圆满送出四届学生,换得桃李压枝,生出几缕银丝。闫老师的脸更红了,那应该是自我陶醉的幸福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