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数据相关 > 正文

年东营经济全国排名,东营经济GDP排名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经济全国排名,经济GDP排名信息如下: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未“破7”,增速创25年新低。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100强出炉。

“十二五”以来,东营经济在总体平稳发展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东营经济步入“新常态”,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的硬约束不断强化,经济发展进入潜在增长率下移的增长阶段转换期。当前,东营面临着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难得机遇,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发挥比较优势、转化潜在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抢占三大链条的制高点,率先走出一条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力争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一、迈向新常态过程中东营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成因

(一)与发展阶段转换相适应,增速换挡成为常态。经过建市30年的发展,东营市经济规模不断壮大,GDP年均增长11.3%,高于全国近1.5个百分点。从2001年即“十五”以来至今,东营GDP增速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发展过程。2001年增长9.2%,2005年增长达到最高峰17.7%,2007年-2009年呈现逐年回落的态势,“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4.5%,2013年和GDP增速回落到10%-11.5%的次高增长平台,GDP增速维持在6.1%-6.6%的较低增长平台。与GDP越来越高度正相关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也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从2010年的29.7%回落到的12.2%,又持续回落到1-11月份的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0年的22.6%上升到2011年的24.5%,之后开始逐步回落,增长16.1%,在14.1%-14.9%的区间运行,1-11月份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从2010年的18.7%逐年回落至的12.6%,在8.7%-9.2%的较低增长平台运行。

分析近年来全市经济增速回落的原因,有内外两种因素作用:一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需求放缓。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呈现低增长、低贸易流动、低通货膨胀率、低投资、低利率、高股价和高债务水平特点。从国内看,我国外向型经济承受较大压力。1-11月份,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5655.3亿美元,同比下降8.5%,较2011-的年均增速10.1%回落18.6个百分点。二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潜在增长率下降。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人口红利逐步减少,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三是国际油价持续震荡下行,给东营带来很大冲击。前三季度,东营市实现生产总值2651.53亿元,增长6.6%,分别较2013年、回落4.6个、3.4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分别较2013年、回落6.3个、5.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分别回落6.7个、2.0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8%,分别回落7.7个、5.7个百分点。

(二)与转型需求相适应,结构调整优化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一是从产业结构看,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较突出。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31.9%,低于全国(51.4%)、全省(45.6%)19.5个和1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省最低。工业经济结构中,1-11月份,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59.6%,较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规模不大,高端服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二是经济运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低,2013年、东营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7%、6.0%,分别低于全省同期2.6个、2.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16.3个、16.1个百分点。全市各县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偏低,近年来均在8%以下。1-11月份,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70.1%,分别较2013年、回落7.2个、7.9个百分点。三是从工业效益指标看,增速下降幅度较大。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下降2.4%、33.4%和35.4%,分别较2013年回落16.5个、38.2个和37.5个百分点,较2014分别回落14.4个、34.6和36.2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9%,较回落3.7个百分点。

(三)与稳增长相适应,提升发展动能后劲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一是新常态下,市场内需无明显改善,消费品市场持续低迷。1-11月份,全市54家零售额下降的油品贸易企业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3.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八大商场超市零售额下降3.1%,拉低限额以上零售额0.7个百分点。二是进出口形势严峻。出口频繁遭遇“双反”调查、石油装备出口市场低迷、进口原材料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全市新批外资企业仅8家,招商、营商的氛围不浓厚,新增利用外资缺乏有效支撑。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大项目拉动力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过去20%以上的高位运行区间逐步放缓。亿元以上在建项目数量减少,1-11月份,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较减少111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减少122个。建设资金缺口分别由2013年93.33亿元、159.02亿元增加到1-11月份199.68亿元。

(四)与塑造竞争优势相适应,创新驱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常态下的迫切要求。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企业人才平台载体层次不高等因素成为制约东营市引进人才的瓶颈。企业开展R&D研发活力不足,,全市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个,占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仅11.6%。科技创新有待增强,东营市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2.53%,分别低于烟台、青岛和滨州0.29个、0.28个和0.04个百分点。二是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且发展不平衡。广饶县与全省其他入围百强的县市相比,前三季度即墨市(827.38亿元)、龙口市(760.84亿元)等县市GDP总量远高于广饶县(561.92亿元);前三季度广饶县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1亿元,低于龙口市(65.27亿元)、即墨市(68.24亿元)等县市。全市各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经济基础较好的广饶县较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利津县,前三季度GDP、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总量分别相差375.02亿元、2392.04亿元、515.92亿元、28.14亿元。

二、新常态下东营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发展转变趋势

(一)从产业动力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一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发展。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是继杨凌农高区后第二个获得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农高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90家,达到市级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30家,农业园区化率达到43.5%以上,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服务业占比逐步提高,发展潜力大。2011-,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虽仍落后于工业增长,但差距缩小至0.8个百分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698.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4.6%,总量、占比分别居全省第3位。四是工业基础雄厚,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显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516亿元,位居全省第3位,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7家,入围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14家,入围201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18家。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已经形成3个产业集群,产品涵盖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产值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

(二)从需求动力看,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近年来,投资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12年、2013年、,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2.2%、66.8%和68.9%。消费比重呈下降态势,由2012年的20.3%下降到的12.0%。投资内部结构中服务业投资占比提升。1-11月份,服务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36.1%,分别较2013年、提高1.4个和0.2个百分点。二是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东营市通过借助跨区域的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多种新型业态、巩固扩大传统国内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国内市场等举措,促进内贸稳定发展。

(三)从要素动力看,由物质投入转向科技创新。近年来,东营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宏观层面正释放出越来越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东营市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居全省第5位。,全社会从业人员中从事R&D活动研发人员1.64万人。,全市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分别为1985件和683件,比2013年分别增长16.4%和12.2%。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新产品、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73.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044.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7.8%。

(四)从城乡区域动力看,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化发展将成为对冲经济增速减缓的增长极。近年来,东营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培植环渤海经济圈新的城镇发展区,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板块。2011年-间,东营市城镇化率由60.97%提高到64.04%。广饶、垦利两县分别居全国工业百强县第16位、98位,居全省第2位、23位。,广饶县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4位。积极打造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引领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13年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中排名第39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入选“2015中国化工园区20强”。整合提升现有园区,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等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竞争力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五)从改革开放动力看,“改革红利”空间较大,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一是积极对接宏观调控政策,一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取得突破。黄蓝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东营综合保税区的获批、《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将东营确定为重要节点城市为东营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搭建了重要平台。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启动济南至东营高铁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河北黄骅经滨州、东营、潍坊、临沂至江苏连云港高速铁路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东营交通体系的短板得到突破解决。地炼企业进口原油使用权有条件放开,对加快东营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正向叠加效应,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95.37亿元,增长11.1%。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总量的52.3%,增速高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三是创业创新活力迸发,新引擎作用开始显现。截止11月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共计12.60万户,同比增长25.9%。其中,1-11月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63万户,增长56.3%。

三、迈入新常态--东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向“高精尖”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综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现实情况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当前,东营市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但也呈现出比较突出的亮点。面对“新常态”,我们要勇于挣脱既有理念和经验的束缚,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构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高精尖”转型,开启东营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一)树立创新思维理念,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迫切需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总的定调仍是“稳中求进”,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指导。结合东营市具体情况,政策和企业应双管齐下,树立新理念、新思维,适应新常态开创新思路。从政府层面看,创造适合条件和环境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前提。一是以发展质量为第一要素,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二是加快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效能。规范政府行为,营造“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的优良环境。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推动各项行政审批明确标准、简化程序、降低收费、提高效率。三是完善财税金融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从企业层面看,企业是全市转型升级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扩大政策效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针对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加大相关政策出台力度,完善和细化配套措施,强化政策分类扶持引导,健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作为企业自身,经营理念要发生深刻变革,通过探求重组和联合入股、探索新三板挂牌和主板上市、发行债券等路径,主动寻求转型发展。树立品牌产权意识,推动产品走向高端优质,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加快构筑新优势,抢占“三大链条”制高点。着力做好“减、提、增”三篇文章,明确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的重点领域,加快打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减”,化解产能过剩。针对产能过剩行业逐个摸清家底、细化分析、研究方案,定计划、定指标、定时间表、定监督检查机制。“提”,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围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橡胶轮胎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改造工程,打造一批配套程度高、规模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和财税链。“增”,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等产业,鼓励传统工业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吸引高端技术、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加速向示范基地集聚。

(三)找准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着力构筑产业经济新优势。一是推动高成长性产业与主导产业良性互动。鼓励开展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培育以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增至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充分利用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东营石油装备等全省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时机,以项目设施为抓手,引导产业集群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关联小微企业,推动集群扩约式发展。四是迎合“互联网+”浪潮,加快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电子平台的快速发展,引导电商与实体零售商加强合作与融合,建立线上销售渠道,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新模式。

(四)加强要素支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大创新投入资金扶持力度。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企业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二是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将重点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作为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升级,积极培育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开辟加快吸引和聚集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对人才实行分类引进、分类指导。对于高精尖类人才,加大资金鼓励政策,使人才愿意来东营,愿意留在东营;对于普通技术工人,加大培训力度,使多数技术工人能熟练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对于技术型人才,要尽量提供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便利条件,及时更新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科研。

(五)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以加快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重要抓手,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产业支撑、有就业保障。二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力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地区和行业的节能减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绿色消费行为;加大大力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主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修复。三是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保障,激发发展活力与动力。围绕牵动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中国城市GDP排名(前100)

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

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

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

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

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

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

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

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

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

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

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

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

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

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

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

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

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

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

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

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

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

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

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

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

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

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

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

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

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

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

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

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

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

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

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

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

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

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

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

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

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

42.扬州(江苏8)40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461万)

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

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

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

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

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

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

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

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

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

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

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

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

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

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

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

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

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

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

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

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

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

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

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

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

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

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

69.南阳(河南3)2916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09万)

70.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

71.岳阳(湖南2)2790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559万)

72.太原(山西1)2753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29万)

73.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

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

75.常德(湖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

76.漳州(福建4)2700亿元,同比增长10.9%(人口:496万)

77.贵阳(贵州1)2692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468万)

78.淮安(江苏11)26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560万)

79.衡阳(湖南4)260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810万)

80.茂名(广东7)2534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601万)

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

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

83.湛江(广东8)243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

84.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

85.柳州(广西2)2398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

86.株洲(湖南5)23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95万).

87.许昌(河南4)231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31万).

88.江门(广东9)2311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48万)

89.咸阳(陕西3)23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95万)

90.廊坊(河北5)223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50万)

91.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

92.周口(河南5)21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80万)

93.连云港(江苏12)2141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7万)

94.湖州(浙江8)21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62万)

95.宿迁(江苏13)205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572万)

96.新乡(河南6)203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600万)

97.通辽(内蒙古4)202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

98.遵义(贵州2)2025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口:800万)

99.郴州(湖南6)2021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69万)

100.兰州(甘肃1)20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