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养老问题多元社会养老体系是发展方向
多元社会养老体系是发展方向
养老问题是所有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该问题并非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牵涉到一系列社会问题,若解决不好,必将成为制约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多措并举。
矛盾凸显,养老话题引发热议
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正日渐加深,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你才幸福》《老有所依》等热播的家庭伦理剧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养老面临的养老政策、精神养老、老漂现象以及老年人情感生活等现实问题,引发了公众共鸣。人们如此关注养老问题,是因为近在眼前且无法逃避的严峻现实。据统计,截至底,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亿,占总人口的14.8%,独居和空巢老人超过50%。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显得较为脆弱。“空巢老人”“留守老人”“老漂一族”“失独老人”等这些伴随着社会转型、城镇化进程和计划生育政策凸显出来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以房养老”“消费养老”“放开二胎”“延迟退休”等新措频频触动社会敏感神经,媒体对养老金入不敷出、公办养老院爆满、独居老人猝死家中等问题的不断报道,无一例外地持续引发热议,足见公众对于未来养老的恐慌与担忧。养老问题是所有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该问题并非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牵涉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复杂问题,若解决不好,必将成为制约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现实羁绊,家庭养老陷入困局
目前,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体现着中国厚重的孝道文化。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这意味着,在我国家庭养老是道义和法律上的双重规定。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让老人们老有所依,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老人们的期望并不高,就图全家能团团圆圆,享受亲情的温暖。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人口日趋老龄化、“4-2-1家庭结构”壮大、父母与子女分居普遍化等情况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遭到严峻挑战。受工作竞争压力大、有假无休、路途遥远、生活成本急剧飙升等时间、空间、精力、金钱诸多现实羁绊,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常回家看看”往往有心无力。即使在同一城市,照顾父母也让多数家庭分身乏术,还有一些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强,孝道意识淡薄,非但不愿孝老,甚至还要啃老。
政策配套,完善家庭养老功能
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世界人口大国,面临老年人口多、养老资源少,“钱紧”的挑战,虽说现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已受到冲击,但是,传统的孝亲文化根深蒂固。对老人来说,家是他们最眷恋的精神港湾,子女是他们全部的精神寄托,什么都不如亲情重要,要彻底转变人们的养老观念,接受在养老院颐养天年尚需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在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养老模式还会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孝敬老人不能因为家庭结构的外在变化而动摇,有必要继续大力弘扬传统孝道美德,鼓励并支持家庭养老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发挥其他个人和组织无法替代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功能。将“常回家看看”入法可以约束逃避义务的不孝子女,对子女是种提醒,对老人是种保护。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儿女不能总以各种借口为由而忽略父母,多抽出点时间回家陪伴父母,远比单纯地给予父母物质关怀更为重要。通过法律条款倡导传统孝亲美德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孝亲作为道德层面的问题,最终仍需从道德上求解,完全依靠法律条文来强制不可行。不能小觑道德层面的批判和舆论谴责的巨大力量,政府可以设置一些道德监管机构,通过宣传教化,对不孝子女施加道德压力,促使孝道回归。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长期未能建立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鉴于此,在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好家庭的养老功能,除了需要依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外,还需要相关社会制度的保障。政府要在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方面下大力气,还必须从限制年轻人回家的薪酬制度、假日设置、劳动保护等方面发力,特别是要在教育、住房、出行等成本上为国民大幅减负。
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养老体系
一直以来,我国将赡养老人视为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将解决养老问题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上已不再现实,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体系迫在眉睫。目前,正在进行“以房养老”“消费养老”“放开二胎”“延迟退休”等养老模式的探索,情况不容乐观,人们对其可行性持谨慎、观望态度。“消费养老”陷入促销陷阱,“以房养老”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放开二胎”带来新一轮的生育高峰,“延迟退休”推行举步维艰。这些养老新措或许会给社会养老带来良好契机,可是,究竟能为未来减轻多少养老压力仍是一个未知数。无论养老形式再怎么改变,政府的职责不能有丝毫削减。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境下,又同时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服务供需紧张、服务水平不高,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养老保险制度差异较大,养老金缺口、空账及保值升值等系列难题,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责任者的政府理应在破解种种养老困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然而,政府在制度、政策和财力方面都没有作好准备。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养老规划的能力,各级政府均应高度重视养老问题,但完全依靠政府力量解决养老问题也不太可能。国家亟须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职责范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集中财力加大对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9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的有益探索。通过这些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健全社会养老体系,逐步推进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向现代社会养老模式转变。
总之,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多措并举,努力促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氛围,政府成为养老体系的政策和资源供给者,社区成为老年人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家庭成为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合理引入其他社会力量,一起构建共同参与、多元合作的养老保障模式。这是未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唯有社会、政府、社区、家庭齐发力,方能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养老保障,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切实缓解已步入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全民焦虑。今年的重阳节恰逢国庆长假,长期在外工作的子女可以趁假期回家探望父母,只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自觉从点滴小事做起,相信一定能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