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教师工作计划 > 正文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6篇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篇1

听刘老师的课,宛若坐在小舟中顺流而下,没有惊涛骇浪,却在知识的涓涓细流中完成了整堂课的旅行。以下可能条理性差一些,但确是我感触到的一些: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6篇

1、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眼神都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同学们真会学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正面鼓励了学习态度,我相信孩子会非常愿意跟着老师继续往下学习。反观自己的课堂,正面鼓励、侧面表扬、竞赛激励是经常用的,而且效果明显。课后自己也会经常告诫自己课堂上要多用一些激励技巧去正面引导,而非负面,这样孩子会乐于接受,越来越好。

虽然坐的离刘老师课堂远一些,但能在模糊的视线中揣摩到老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流。老师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传情达意”。这是我现在在努力做的,努力用眼神把自己的心表达出来,使自己的心与学生走得更近,去共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共同探索知识更广阔的空间。

2、课堂上的一动一静,都是优秀课堂常规的展现。回答问题时踊跃而不乱序,思考问题时积极而不躁动,朗读课文时认真而不怠慢,这种种的种种都强烈地冲击着我。反观自己课堂,课堂常规着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上课10分钟之后就有孩子坐不住了,我只能用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方式去规整坐姿,注意力。但有几个个别孩子坐姿、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是很久,一堂课中我要经常去鼓励。听师傅的课,现在师傅很少费口舌去规整课堂,孩子表现的都很好。疑惑是:我的课堂正常吗?自己给的答案是:有些不正常。这学期的课堂常规有时候觉得还没有上学期好。原因:自己在课堂常规要求上有些放松。这学期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巩固,在习惯和常规上有些疏忽,殊不知,习惯和常规是正常传授与巩固知识的前提。这一阶段我在尽最大努力去弥补过失,希望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3、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牢记在心。“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一段,(读第一段)我画的词语是‘装饰’,因为……、”清晰、简明、大气。这种方式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引领,而非是仅仅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觉得我应该有意识地把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入我的课堂。

4、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初读课文???词语和生字???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感悟。反观自己的课堂,大体环节设计上基本上没有问题,把握不太好的主要还是最后一个环节理解感悟。问题出现要依靠自己去解决,自己要深入研究文本,理解透彻,把握准确重点难点才能慢慢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讲授能力。多涉猎各方面知识,视野开阔,从更佳的角度去理解、审视文本。

5、使淳朴的乡下人家与古诗对话、融合、提升。在刘老师课堂的尾声,学生齐背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起欣赏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王建的《雨过山村》,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刘老师又推荐了戴望舒的美文《天晴了的时候》。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广阔世界里寻觅更甜蜜的知识,不仅一起寻觅咀嚼,还推荐放手,告诉孩子们课外还有更多的只是等待他们去寻觅。鼓励孩子跳出课文,去生活中找寻知识的源泉。我想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厚重的文化积淀。我觉得我越发重视晨读中的古诗教学了,在不间断的背诵和初步感悟中,孩子们的文化底蕴会越来越厚实的。????????

篇2

从事几年的教学工作,我一般将语文一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二到三课时,第一课时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第二、三课时分析理解课文。

以前我一直以为语文课的重点是在二三课时,所以对第一课时一直没怎么重视。后来渐渐意识到初读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上好第一课时才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那么第一课时该如何上?上到什么程度?又使我产生了疑惑。但是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后来查阅资料了解到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

如何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总结如下:

1、理解课题

文章的题目能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

2、读通课文

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

3、初读理解

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尽量通过读课文内容来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辅垫,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

4、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了解了作者相关信息之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可以成为作者的知音。让学生读课文,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相机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的目的。这也是一个比较直接而有效的初读方法。

5、抓住关键词句,让初读读得扎实有效。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抓住重点,质疑

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第一课时是上好语文的关键,我想,如果它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的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就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成功的了。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思路,以使教学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篇3

今天是最后两节课是语文课,上完课心中感想还是颇多。魏书生曾经说过要做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多多些一些心得,反思,他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写,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方面。所以我要多多的记录一些事情,做一名好的老师。

1、首先说一个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我现在没有好的方法,只好记下来,待以后经验丰富了,以便形成今后有丰富的经验处理这类问题。一个女孩子,平时表现很好,听课也比较认真,是我很欣赏的一类孩子,但是呢,发生了一件事情却让我的心里很痛。每天,我都会布置语音角,叫他们写两遍,并交上来,那我每天也会批作业的,那事情就是这样,我把她的作业批错了,用她的话说就是:“错误的地方没划,对的地方又划上了”,我看了看,还真是我批错了,于是我便很诚恳的向她道歉,结果令我震惊的是,她拿起笔来很气愤的在本子上把错误改正,然后用力把笔盖盖上,啪……把笔摔倒桌子上,接着,不顾我的反映便趴在桌子上了。当时,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了一下,心里好痛好痛,我不知道我还是不是一个老师,或者也许她们还真的是孩子吧,需要我们去包容、去教育。

2、有一个孩子不会写作文,他来问我,那我只好单独给他辅导一下了,于是我就在门外给他讲,令我很无奈的是我讲了好多,然后我问他你知道了,会写了吧,他只给了我一句“不知道”,我想我的能力还是太有限了,我无论如何不知道该怎样令他的作文飞速前进,聊以识此事,亦吾后来所用。

3、今天星期二,是我看晚自习,不足之处太多,完全看不到“此时不搏何时搏”的精神,唯有一个学生还差强人意。晚自习,有人听歌,有人发呆,有人聊天,还有人随便离开座位走动,还有没有下课时一个一个却出来在阳台一趴等着下课,这些孩子的习惯真的是需要纠正了。补充一下:作业不交亦是陋习。

4、还有的孩子拼音都不会标,甚至常常会认错字,比如“骤”这个字不认识。

5、最近讲到朱熹的《百丈山记》,想到一个方法,如果能够将作者的观赏顺序??移步换景用山水画画出来,那我想上课的效果或许会更加好的多,那谁会画呢,所以这只是一个想法,暂且记下来以备后来使用。

最后,其实我慢慢发现我还是很喜欢当老师的,今天傍晚,下课后去校门口买饭,路上遇到好多我的学生,听着他们微笑并亲切的叫我一声“老师”,即使他们不听课,即使他们顶撞过我,即使……听到叫我“老师”可是我还是满心欢喜,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是年轻的,动力永不枯竭;当我上课时看到他们积极的回答问题,看到我可以“传到授业解惑”时,那一刻,也许,什么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我,我能够无愧于一个“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我无愧于教师神圣的职业,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此生足矣!

篇4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考试为目标。

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坚持一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风是一位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一年四季风的特征,理解了这些风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走下讲台,充当学生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老师。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华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篇5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共同释疑,然后学生再读,达到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全文分段。学生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养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能读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所以一直以来都想通过问题阅读来培养学生思考的学习。

第二课时接上课时内容,分析各段内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学习法布尔对待学习的自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他才有辉煌成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问题主要由老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再释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读后讨论:

1、“怪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实足的昆虫迷?

3、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来说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窝蜂的说,他们举手,逐个解答,虽然站起来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边,但在争论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师也就用不着肯定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点,从7-18自然段,上节课时有的同时认为可以分为两段:法布尔的经历(7-13)和他的辉煌成就(14-18),其时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两处关系紧密,放一处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后相互映衬,便于理解。

篇6

上次,我们学校开展了“绿色教育”特色课展示活动。我执教了小学语文《桂花雨》一课。亲身经历此次活动,收获颇丰,感慨也颇多。

首先,是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绿色”是什么?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绿色环境育人,全面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或渠道。

学校开展“绿色教学”活动是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力求具体地、实在地落实在一个个的预设教案中,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上。从而,提升或扩展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与发展相和谐的高度。基于这点认识,在制定小学语文《桂花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人文气息……当然,这只是我对追求。

其次,使紧扣“绿色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现代女作家绮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读后使人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纯洁美好。对故乡的怀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灵鸡汤,精神慰藉、

在教学的开篇,我几乎运用了催眠术,利用文本的插图,根据查阅的很多资料,精心设计了导语: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脑海中的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画面、尽管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作者却永远难以忘怀,此时,学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图,耳边使老师深情的叙述,他们脑海里一定是浮想联翩。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着,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学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进入感情朗读,在教学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优美的“摇落桂花”的情景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找出欧美怀旧经典名曲《昨日重现》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课文,同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作者小时候摇落桂花的动画等等。我想:此时学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谐。此刻,作者、编者、学生、教师、音乐、画面构成了立体的课堂,形成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怀念童年,热爱家乡,这浓浓的思乡情绪就是美!

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让学生读中体会:一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意思。二读,思考这里的桂花为何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三读,联想思乡的古诗。我当时认为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学生还是能体会到的,但评课的专家认为此环节还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点睛之笔吧。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说:“课到上过才知憾!”又是汗颜的“汗”。

在教学最后的教学迁移上,我利用一组:春游、运动会、旅游等照片,激发学生说一说童年生活的趣事。评课时,专家认为此环节额落脚点是思乡,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对专家的看法持有异议。十来岁的学生,身在家乡,如何思乡?没有生活积淀!童年趣事就是热爱家乡的最好体现!也是美的回归。

最后,是“绿色教育”与日常课的冲突。

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在努力实践中。平时,日常的语文课很耗费课时;一篇阅读课文要二、三课时;一篇非阅读类课文,要四、五课时。不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学无止境。教学也是如此、。渴望专家、领导引领导航,让我们共同建构语文“绿色”课堂新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