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规家训征文【学生篇】
良好的家风家规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家规因背景各异,也各有不同,但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下面是上大学网整理提供的家风家规家训征文,欢迎阅读参考!
范文一:家风家规家训征文
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规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能成为家风家规的载体,从而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也从而带动或影响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向前发展。
说起家风家规,可是有很多小故事。爸妈虽然文化不高,但朴实的言行让我受用至今,我从小就在一个尊老爱幼、勤俭朴实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了爸妈的言传身教,养成了我肯勤奋努力、能和气待人的积极生活态度。
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爸妈言传身教就为我们定好了家规,主要有: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进出家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要勤俭节约;全家人要和睦相处;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嘴巴要扎紧,不馋不乱说话。我们就是按照这个生活着、传承着。
也记得小时候,我因触犯了一些家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因为奶奶年纪大了,衣服穿得太厚,不方便梳发,要我帮她一下。当时刚好有同学在,在同学的建议下,帮奶奶梳了个冲天小辫的奇怪发型,正当我俩在一旁瞧着乐时,被妈妈发现,将我狠狠地教育了一番,说要尊重老人长辈而不能嬉弄戏耍,并告诫我下不为例。爸妈平时不论工作再忙,回到家总会挤出时间跟奶奶说说话聊聊天,询问身体状况。一家人和谐享受着天伦之乐。
还记得当时左邻右舍中只要有那家大人不在家,很热心、爱助人的爸妈就会把他们小孩喊到家供吃住。并总是告诉我和哥兄妹俩对别人一定不要小家气。逢到有人借东西,爸妈总是二话不说双手奉出;有人遇到难处,爸妈定会鼎力相助。豪气直爽的妈还特别乐于处理一些家长里短的事。遇到农忙和村上人家红白事时,爸和哥因为是电工,都要抽空帮人家接电拉线,或修理机器啥的,从来不因自己忙而埋怨,也从来不拿人家给的辛苦费。这些不胜枚举的小故事一直令我难忘,如今我也“量贩”给儿子和家人,让朴实的小故事诠释做人的大道理。
我是70年代初出生的,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规,比如:家中来客人了,吃饭时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为习惯所以觉得很自然。现在的小孩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就因为来了客人而不允许其上桌用餐会觉得委屈的,甚至会憎恨起无辜的客人。这怨不得孩子,作为父母应该自责没有立好规矩。好家风、好家规当从孩子小时候立起以致潜移默化。否则,“无规矩很难成方圆”。
家风小故事,家规大道理。如今,已过不惑的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单位的职工,还一直敬畏着爸妈的那些“框框条条”。我希望将它们继续传递下去,永远传承下去。让子子孙孙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懂得敬畏家风家规,都懂得为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努力争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正能量的人。
范文二:家风家规家训征文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在我们家,家风首先体现在孝顺上。爸爸妈妈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顺孝顺,孝敬长辈,就是什么事儿尽量让他们顺心顺意。在家里,长辈们说话,我们都好好的听,就算长辈说错了,我们也不当面指责,而是换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悄悄告诉他们。我们也从来不跟长辈顶嘴,长辈们说的话,我们认真听取。长辈让我们做什么事儿,我们立马行动,绝不拖拖拉拉。
我家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开饭了,我们都是等到长辈们到齐了,大家才开始一起吃饭。长辈们没有动筷子之前,我们是绝对不先吃的。
家风家训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家的家训是“以诚为本”。妈妈时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就是诚实,什么时候都不能说谎。那样只会害了自己。做错事情不要紧,如果用说谎为自己开脱,这个说谎的严重性要比做错事情的严重性厉害100倍。妈妈还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说的一个词是“掷地有声”,要求我们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能够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担。就算犯了错,也要自己敢于承担。在妈妈的教育引导下,我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言行一致,深受领导和同事喜爱。
爸爸妈妈对我教育既严厉又春风化雨。爸爸妈妈教育我,都是从小事教起,他们教育我讲礼貌,主动跟认识的长辈和邻居打招呼。他们不仅这样教育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当爷爷奶奶的朋友来家里作客的时候,都是妈妈在厨房忙活,让爷爷奶奶陪着朋友聊天。奶奶的朋友当着奶奶的面直夸奖妈妈是个好儿媳妇,每当这时,我就能看到奶奶脸上骄傲的表情。每逢过节,家里聚会,我也像妈妈一样,主动做饭,为人们端茶送水,亲朋好友也夸我特别有家教,此刻,爸爸妈妈脸上露出骄傲的神色,这恰是对我们这个家庭最好的奖励。
范文三:家风家规家训征文
父亲,是一个严肃而少语的人,说的话,还没有做的事多。只是他经常会念叨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小镇很小,里外不过两街一路,曾经的辉煌写在外乡人到这里讨生活的记忆里。父亲就是在那时来到小镇,跟随他入赘的父亲加入了一个新家庭,然而贫困的家庭并没能改变父亲贫穷的现状。
外乡人,又是入赘时带的“拖油瓶”,理所当然的为人所瞧不起。沉默的父亲从不言语什么,只是奶奶总是会将家里仅有的吃得饱的东西先给了这个“儿子”。为人和善的奶奶,一听到别人讲父亲闲话,总会第一时间和别人争执,从不让步。父亲说,自己看在眼里,却从未对奶奶多说过一个谢字,只是年幼的他总会不时从山上扛下一堆的柴火,一大筐的野菜……
长大后的父亲,顶替爷爷当了一名矿工。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父亲又兼职当了一名搬运工。供销社的管事罗叔对父亲很赞许,因为父亲总是最细心地搬运每一件货物,最贴心地为供销社码好货物,让它整洁又方便拿。那时搬运货物,总是肩挑背扛,既累又搬运得少。父亲曾经梦想自己拥有一辆板车,但在七十年代,这是稀罕物,父亲没有办法买到,也没有那么多钱去买。
罗叔把父亲的辛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活时,总是叫父亲,还叫他拉上他家的板车,这为父亲节省了大量的体力干更多的活。为怕父亲拘谨,罗叔总是找各种理由让父亲使用他的板车。板车的车胎并不经用,一段时间就得换,可是父亲看到板车车胎快要坏的时候,罗叔就已经悄悄地换好了,总还说是自家用太多了。父亲感激在心,却也从没有多说一句谢,只是干活的时候更加的细心,对罗叔交待的事更加上心。
后来,罗叔退休了。他是个外乡人,父亲并不知道他家住哪儿,直到很久很久之后,才听人说他过世了。父亲说,唉,就像你奶奶一样,我也从来没有跟他们说过谢谢,他们对我都太好了。
父亲是个实在人,他说不出什么感谢的话,但他做出了他的感谢。几十年来,小镇上的人们都信任父亲,搬家时总喜欢叫他,一把钥匙随手交给父亲,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必然是家具安好,家里整洁的交还。小镇上的人们都了解父亲,谁家有什么难事需要帮忙,只要叫一声,父亲总是忙前跑后的,比谁都热心。
父亲年纪大了,怕他累着了,我会“反对”父亲的热心。每每这时,父亲就说,我就伸一下手,很简单的。其实,我理解并敬佩父亲,他总记得奶奶和罗叔的伸手,温暖了他的心,他用同样的伸手,告诉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只是回报一人,而用一生回报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