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400字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该片取材于新疆当前社会生活现实,艺术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崭新局面,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昂斗志。下面是上大学网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400字,欢迎参考~
篇一: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400字
由《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4月16日在京举行。该片取材于新疆当前社会生活现实,紧紧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山村女孩的舞蹈梦徐徐展开,以人物命运为主要脉络,通过真实、细腻的电影语言,再现了近年来新疆农村发生的令世人瞩目的可喜变化。与会专家认为,该片立意高远、艺术感染力强,在弘扬主旋律影片艺术化风格上做了很多全新的探索和尝试,营造了属于新疆这块土地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是一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电影。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张宏谈到,该片让观众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热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辛苦,宗教极端思想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正常生活的肆意践踏与破坏,凸显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整部影片润物细无声,令人印象深刻。《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认为,影片抓住鼓乐的核心,从回归常态入手,以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淳朴、通俗的语言,彰显新疆之美,激发、唤起大家热爱新疆的美好感情,“该片是少数民族题材拍摄的一次富有意义的探索,而且提供了非常好的成功案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表示,该片对于民族性格、民族特征的呈现非常到位,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蕴涵,是一部认认真真做出来的优秀作品。
篇二: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400字
在新疆南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有一个依偎在昆仑山脚下的小山村??努尔鲁克村。16岁的少女阿依古丽在河畔忧郁地叹息着,原来,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的父亲不允许她跳舞,并且急着让她嫁人。而村里压抑多年的生活氛围,让纳格拉鼓传人、曾经的村长托乎提大爷再不敢打鼓。
这一切,令到村里开展驻村工作的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的干部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在以工作组副组长阿里木江为代表的驻村干部们的帮助和鼓舞下,托乎提老人勇敢地重拾鼓棒,带领村民们一起打响了久未响起的纳格拉鼓;而阿依古丽不仅重返校园,更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达人秀舞台。
通过工作组一年的驻村工作,一度灰暗的小山村终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村民们不仅寻觅到了致富的途径,更获得了久违的生活幸福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动人的笑容……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紧挨着炽热沙漠的,是一条蜿蜒的河流
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4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影片开始放映前,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的内心十分忐忑,他不清楚那些缺乏新疆生活经验的观众们,能否体味到影片所要传达的感情与理念。当片尾字幕徐徐滑落到银幕最下方,如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后,他才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看到观众们从内心迸发出的笑容与泪水,高黄刚知道,自己和影片主创团队一年半以来付出的艰辛努力,并没有白费。
近几年来,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30万干部先后深入全疆一万多个农村、社区,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工作队与各民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早在10月,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便启动了剧本创作。“天山厂组织了最精干的编剧团队,深入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访惠聚’工作点,通过体验生活、采访采风的方式,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和感人素材,完成了初稿剧本的创作。 ”高黄刚表示。之后,天山厂又举办了多次专家研讨会,充分论证了剧本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剧本终稿。
前期准备就绪后,由编剧李牧时、高黄刚,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演员郑晓宁、安柏伊、阿依帕丽?乌古力、巴哈提亚尔?艾则孜等组成的主创团队,便深入到了瀚海沙漠、绿洲戈壁之中,他们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克服气候多变、沙尘飞雪、路途遥远等诸多困难,执著而真诚地创作完成了影片。
“‘访惠聚’驻村工作涉及的层面之广、人物之多,都是我们以往创作中从未遇见的。”高黄刚表示,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以人物命运为主线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对主旋律影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试图通过真实、细腻的电影语言,营造出属于新疆这块土地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以唯美和深沉的影像基调,既内敛又奔放地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高黄刚说,这正如影片中紧挨着炽热沙漠的,是一条蜿蜒缠绵的河流。
“托乎提老人带领村民们打响了沉寂多年的纳格拉鼓的那一刻,整个努尔鲁克村的人们,都是最幸福的人。 ”高黄刚表示,如今全世界范围内宗教极端思想所引发的恐怖主义事件频发,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天山厂有责任弘扬“民族团结,热爱伟大祖国;不忘初心,建设美好家园”的主旋律正能量,踏踏实实地讲好中国梦的新疆故事,坚决与宗教极端思想展开文化对冲。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左中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古丽夏提?阿不都卡德尔,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影片首映式。
对维吾尔民族文化的重新认同与再度发掘
在近日由《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上,张宏、向云驹、饶曙光、宋岱、王一川、钟大丰、陆绍阳、皇甫宜川、李倩、左衡、谭政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与专家对这部充满正能量的影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不仅在艺术审美层面展示了新疆陶醉人心的美丽风光,更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思想性。“电影中没有高高在上的灌输与教化,而是通过真实的细节和人物打动观众。 ”王一川表示,影片紧紧围绕一个女孩的舞蹈梦和一位老人的纳格拉鼓梦展开故事,巧妙地牵动着观众的思绪,跳出了很多主旋律电影“不好看”的窠臼。在影片中,驻村干部们创造出一种贴近普通村民的交流沟通方式,成功地化解了很多误解甚至敌意,他们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式,赢得了基层老百姓的支持与信任,在为观众带来意味深长的感动的同时,也充分展示出影片所蕴含的思想深度。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看来,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通过鼓与舞的故事,达到了鼓舞信心、振奋人心的艺术效果。“跳舞和打鼓,本是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符号。然而在影片中的小山村里,跳舞和打鼓竟在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下成为村民的禁忌。 ”钟大丰认为,任何破坏都无法改变一个民族的基本性格,“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下,村民们恢复了对鼓和舞的原始热爱,这事实上是对维吾尔民族自身文化的重新认同与再度发掘。而工作组带来的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让维吾尔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钟大丰表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则高度评价了天山电影制片厂近年来的丰硕创作成果。“天山厂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单位,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创作集体,更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一流水平的电影制片厂。 ”向云驹表示,天山厂立足地域和民族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这样的优秀影片,歌颂民族团结进步,彰显中国气派,弘扬中国精神,让全国观众看到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充满了鼓舞的力量,更给人以坚定的信心。
篇三: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400字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该片取材于新疆当前社会生活现实,艺术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崭新局面,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昂斗志。
近几年来,随着新疆近30万干部先后深入全疆一万多个农村、社区,开展“访民情惠民生 聚民心”驻村工作,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工作队与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据了解,天山电影制片厂组织精干的编剧团队,深入多个有代表性的“访惠聚”工作点,体验生活,采访采风,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感人素材,展开剧本创作,并将该影片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拍摄。
影片以人物命运为主要脉络,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山村女孩的舞蹈梦徐徐展开,讲述了新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观影后,专家和各界群众表示,该片在主旋律影片艺术化风格上做了很多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充分反映出新疆这块土地上火热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唱响了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