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关于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2016关于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1】

34年,他在专家和农民之间画出了一个等号:每年“务农”深山200余天,把自己变成了农民;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千万农民在他的指导下变成了专家。

34年,他在自家收入和农民收入之间又画出了一个不等号: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而他将农民的笑脸视作最大财富。

他叫李保国,燕赵楷模,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古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在李保国身上,我看到了水一样的品质。

像水一样无私。水的第一个品性是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他遍及天下,恩泽四方,滋养众生,蹈火灭灾。服务社会,而不求索取与回报;献身人类而无怨无悔。李保国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太行山上,虽积劳成疾、多病缠身,却毫无怨言。他不计个人得失,对群众却是有求必应,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道德风尚和精神境界,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为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与价值追求。

像水一样执着。水,射而刃物,滴而石穿。纵有千难万险,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勇往东流,不达目的不罢休。水滴石穿是他锲而不舍、永不言败得最好写照。李保国的科研从来不是守在象牙塔内,而是扎根在太行的石头山上。上班十多天,他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用十几年的时间,让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前南峪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帮扶岗底村,他白天走过一座座山,晚上挑灯整理数据,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农民成为种植苹果的专家……正是有了像愚公一样追求,才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以愚公精神,保持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干在实处,久久为功,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像水一样推动。水,不仅自己日夜奔腾,拥有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而且推动其他物体一起运动,造福于四面八方。作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李保国将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让许多地方的农民摘掉了穷帽。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是“先进一阵子还是先进一辈子”的问题。在脱贫攻坚进入大决战的形势下,我们应像李保国那样,带头实施精准脱贫,以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责任,带领广大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和勤劳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在精准脱贫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著名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赵朴初说:“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力量是一滴水,只要我们肯把它放在人民利益的大海里的话,这一滴水是永远不会干的。”就让我们做一个像李保国那样品质如水的人。

【2016关于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2】

太行石头多,太行多故事。提起李保国,人们说,他的故事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多。

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58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像个地道农民。30多年来,他一头扎进太行山,引导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扎根太行誓让荒山披绿装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山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

李保国提出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方法,让前南峪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创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青葱依旧。乡亲们说,是李保国传授的治山方法救了前南峪。

山上行得通,丘陵地区如何呢?李保国又将目光投到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

临城县凤凰岭,乱石丛生,草木皆无。村民们说,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还是死。他们找到了李保国。通过采样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下面是僵石层。“那是最硬的骨头了。”李保国说,僵石强碱性,乱石滩不存水,根本种不活树。

“把僵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在李保国指导下,绿岭公司在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机械化开沟整地、节水灌溉……

如今,14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李保国荣获了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但用他的话说,最高兴的还是为太行山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份力。

产业富民百姓走上致富路

生存问题解决后,李保国将目光转向发展:如何让村民富起来。

李保国说:“仅能长树是不够的,还要找到适合山区特点的栽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村。大洪水刚刚冲毁了村里的250多亩耕地。看着时任村支书杨双牛难过的样子,李保国在一个烟盒上写了个电话号码,递给杨双牛,说:“我可以帮你们富起来。”

如约而行,李保国带着同在河北农大任教的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住下来。白天,李保国一座山接一座山考察;中午啃一个馒头,喝壶凉白开;晚上,他又挑灯夜战,仔细整理考察数据。半个月下来,李保国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首先要对果树进行修剪,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都心疼。接着又开始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农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到了秋天,事实说话了:及时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长得又大又好;没有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又小又不好看,卖不上好价钱。

接着,李保国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5两到6两的每个卖10元,8两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

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李保国创立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注册的“富岗苹果”多次获奖,并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钻研什么。”一直是李保国追求的目标。

他为临城县的绿岭公司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过去草都长不好的荒岗栽上了“摇钱树”。2002年,市场上的普通核桃每公斤不到4元,而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每公斤30元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如今,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在临城已种植20万亩,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板栗在太行山种植历史悠久,但前南峪的板栗曾经因为管理滞后,产量很低。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的板栗产值就翻了两番。和前南峪一样,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许多板栗集中产区的农民,都接受过李保国手把手的指导。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腰包鼓起来。

科技培训果农成了技术员

深冬的太行山,一场大雪刚刚飘过。

在邢台县前南峪村,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国像往常一样来到苹果园里,村民们急切地围上来。“李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吧,冬季的苹果咋管理!”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撮撮冻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围在他身旁的农民们纷纷点头。

专程从邢台县宋家庄赶来听课的村民安炳玉说:“我听李老师讲课好多次了。我和亲戚可沾他的光了。”原来安炳玉有个亲戚在内丘县岗底村。有一年,下大雪,李保国打电话到岗底村,让人都上山,把树上的雪都摇下来,然后把村里能发烟的东西都运到山上,夜里12点开始熏烟,一亩地四到五堆。第二天,李保国不顾雪后路滑来到岗底村。

花冻了85%,果农们垂头丧气,村干部杨和平说:“这下完了。”李保国一户一户看过后说:“问题不大,有10%的花就够用了。”马上召集人,布置到外地找花粉,人工授粉。那一年岗底苹果基本不减产,反而增收了。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实用、适用的知识。”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专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爱老百姓,百姓更爱他。

有一次,李保国行至内丘县摩天岭村遇上交通堵塞,进退不得。他下车察看,被村民认了出来。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人群中有人喊道:“快把我家院墙推了,让李老师的车过去!”没容李保国阻拦,几个人一拥而上,硬是将路边一堵土坯墙围成的农家院扒开一个三米多宽的缺口,让车通过。

那时的场景,李保国至今难忘。

“常年奔走在山里,和果农们熟了,特别有感情。”李保国说,乡亲们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把我往家里拽。有时候,还真左右为难,一天得吃五六家的饭。不去,不好意思。每次都借着吃饭的功夫,再讲讲农技课,变成有针对性的农技辅导。

30多年扎根深山,李保国的名字已经在山区群众口中变成了致富的代名词。很多人打电话找李保国,想让他去规划自己的果园、自己的山村,是因为这位出身农民家庭的林业专家早已成为山区群众的良师挚友。

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记者还看到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岗底苹果、山腰板栗……“这些都是农民打来的电话,实在听不清他们姓名,就这么先记下来。”李保国说,电话里900多个号码,其中农民的至少占1/3。

山乡巨变不忘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的故事已走进千千万万山区村民的心里。在前南峪村,记者看到村里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在许许多多村民的家常用语中,说起他的名字已像身边的亲人一样亲切自然。

李保国为百姓谋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不满足于一亩山地效益不低于一亩良田的现状,“下一步,山地效益将是良田的1.4倍以上”。为此,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自然阶梯优势,将平原区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

荒山,一座座变绿;林果,一天天挂满枝头;笑颜,一天天绽放。30多年来,李保国,这位“太行赤子”为秃岭披绿、为荒岗生金,倾注了多少心血与艰辛,没有人知道,但他们用执著和坚毅,书写下一段“新愚公”的动人故事,巍巍太行一定会铭记。

【2016关于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3】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4月25日,河北日报长篇报道了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30多年来,他把自己变成农民,每年“务农”深山200余天;他把农民变成专家,手把手把技术留给了山区。他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让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这些数字描写了他简短的一生,又展示给了我们一个质朴的教授。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李保国教授一生都奉献给了可亲可敬的人民,他用一生成就了太行山区的硕果累累,他永远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他的死重于泰山。李教授一生所做的事情都是为老百姓所想的,所以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逝世后上万名群众赶到保定送他最后一程,很多太行山区的村民专程到家中悼念。

“李老师穿不讲究、吃不挑剔,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岗底村党总支书记回忆,李教授不仅穿着打扮,连说话也“土里土气”,就是这样的方式,使他与农民结交了深厚的情谊,更是农民眼里的良师益友。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李保国教授把实验室安在山里沟,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他是太行山区的“科技财神”。

李保国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把才学报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他是时代的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

李保国虽然走了,却为全省乃至全国决战“十三五”,全面奔小康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典范,为太行人民全面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树立了榜样。巍巍太行、燕赵大地,李保国竖起一座丰碑,这座丰碑必将激励更多的燕赵人,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兴起向李保国同志的热潮,把李保国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浇灌贫瘠,用科技与知识滋养现代农业,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为人生价值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两学一做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