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材料素材 > 正文

传承民乐文化的热心主要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潭头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开始了,在一间教室里,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会儿辅导学生弹月琴,一会儿走到另一角落给学生讲解拉二胡的基本功,看到有几位学生姿势不对,便赶紧走过去手把手地纠正,忙得不亦乐乎。这位老人就是“少年宫民乐班”的志愿者辅导员??刘宜光师傅。

组建“民乐队”活跃乡村文化

刘宜光今年62岁,13岁在这里读小学时,有个郑老师对民乐十分精通,课余时间经常在学校小花圃里拉琴吹笛,刘宜光放学路经那里都看得痴迷,甚至忘了回家。郑老师见景,便教他练琴,这样到了小学毕业,刘宜光学会了拉二胡、弹月琴、吹笛子几种乐器。随后,他不管在上山下乡劳动之余,还是参加基层工作,唯一爱好的就是民乐弹奏。每遇到重大节日,镇、村组织文化活动,他都积极参与,成为文艺活动的骨干。2000年,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民乐队伍中来,他与一些民乐爱好者一起,成立“民乐队”,成员中共有中老年人20多人,潭头镇文化站腾出一间房屋,作为他们的活动场所。晚上,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由刘宜光指导练曲,演奏水平大为提高。历年来,市委宣传部、潭头镇组织文化踩街、民俗节等活动,这支“民乐队”都特别引人注目,大大活跃乡村文化。在今年第六届民俗文化节上,“民乐队”的精湛演奏,博得观众的高度好评。现今在郑茂国先生关心下又正在彩排“文脉潭头风光好”。

执教“少年宫民乐班”传承下一代

随着“民乐队”声名远扬,参与活动的群众多了起来,但全部是上年纪的老人,没有一个年轻人。这样下去,民乐岂不是后继无人?突然,刘宜光心中升起一种想法,组织一个“少年民乐班”,让宝贵的民乐文化传承下去。

2011年9月,潭头中心学校校长登门拜访刘宜光来了。原来,学校根据市委文明委的要求,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旨在为学生,特别为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更丰富的课外活动。知道刘宜光师傅民乐造诣深,请他来当“少年民乐班”的辅导员。校长的话正中下怀,刘宜光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下来,并表示不收一分钱,培育一代民乐新苗。

正当刘宜光庆幸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可老伴的心却凉了半截。原来,刘宜光还担任某剧团的琴师,每个月5000元,如辞职不干,仅余下他千把元的退休金,家庭生活怎么办?老伴到底是个明理人,只说了一句话:生活紧一点过没事,你就去当孩子王吧。

“少年民乐班”学员有20名,其中学二胡12名、月琴8名,同时教好这两种乐器,加上学生基础差,其难度可想而知。按照学校安排,每周一、二下午、周六上午为上课训练时间,而刘宜光却在上课前天就来“民乐班”教室,检查乐器,发现断弦的给更换,并重新和声,涂上松香,所有准备妥当,就要半天时间,下午学生来就可以进行练习。通过一个学期多的学习,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弹奏手法技巧,并能单独演奏简单的曲目,如《北京有个金太阳》、《上学歌》等。三年级学生刘鑫宇进步最快,她的二胡能拉8首歌曲。

学生们通过拉琴,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到了双休日,他们结伴到刘宜光家里,请教师傅。这样,刘宜光的老伴可忙了,专门整好一间,摆上椅子,刘宜光满脸堆笑,耐心地示范讲解。有的学生家长,也跟着来,看到小孩会弹乐器,也高兴地直夸:“刘师傅是个热心人,太谢谢你了!”

当刘宜光被评为长乐市学雷锋优秀志愿者时,他笑着说:“让民乐文化在青少年身上传承发扬,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会继续做下去!”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