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有感
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有感一
前几天就读完了这本著名的书,但想来想去,除了觉得美国人老土之外,竟然想不出要写什么,就只好加个读后感来装小学生了。
据说这本书的名气一贯是这样的:thebookthateveryonetalksaboutandnobodyreads。但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虽然许多说明都提到这本书是凯鲁亚克在20天时间内,连续奋战,甚至打字机都不换纸,而是用一整圈上百米长的纸连续地打出来的,但我却没有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完全是零碎,可以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也不会影响故事发展;又有人说这本书是他在很high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我不得不说,作者清醒得很,作品语言明确,结构清晰,只有顶多两处让人感觉到他有点发飘。看起来许多评论者都没有读过。
苏珊?桑塔格女士讲:真正的艺术能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有那么一两次,在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略有不安;现在读完好几天了,我仍然在想起它时略有不安,但说不出是哪里。
在书中,作者给自己的身份是退伍兵,上大学半路退学,交了几个朋友就到处乱跑;主角叫迪安,这位是个流浪汉,他爸就是流浪汉,他10来岁上就偷东西干坏事,没上过学,进少年管教所,出来后认识了几个各色人等,包括“我”所在的大学生的圈子,于是也试着讲点叔本华一类的话。这位的特点就是到处跑,跑到纽约,跑到洛杉矶,在东边结个婚,到西边再离个婚。
“我”主要就是跟着这位迪安在美国大陆上跑,并且经常处在没钱的境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要临时打工,或者趁人家小店不注意偷点面包,或者要带几个搭车的人来赚点汽油钱。就这么跑了三四回,最后一次又跑到墨西哥,迪安把生病的“我”扔下就自己跑了。然后就结束了。www.huaxiashiwen.com
整本书没有特别的大的故事,就是一点点讲在路上的事,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写作很强。但如果要想从中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出来,包括垮掉的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他也没写什么美国大陆的美丽风光,能记得的不过是密西西比河岸上的荒草。倒是讲了一些人,但似乎除了他们这样乱跑的,以不明原因就一定要上路的人之外,其他人或者友好,或者邪恶,但对他们都很冷漠,完全处在两个世界。主要的事就是在路上的各类杂碎事情,但居然写了那么长。
有的评论说他们在追求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我看不太出来,主角迪安完全是个小混混,就是爱到处跑,跟着他跑的“我”还有其他几位也基本一样,没有任何原因,只讲到想走了,于是就走了。书到最后才讲到迪安的老婆等人围在一起数落他,他只是傻笑,也没有讲这种跑在路上到底有什么伟大意义。
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有感二
一、许久前观赏电影《荒野生存》,很感动,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去活,但最后终究没有这样去活。现在阅读小说《在路上》,又有类似感觉。很多时候,一切疯狂仅在心里翻腾,因为我知道自己摆脱不了习惯,习惯的生活,习惯的气候,习惯的睡床,还有黄昏时刻一杯习惯的绿茶。习惯好像一棵树,在一个地方站久了,就会生根抽叶开花结果,再也不愿意挪步。
在《在路上》中,迪安是有勇气的人,就是不会被习惯约束着,不会长久地被束缚在某个地方,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过着可以预见而波澜不惊的生活。他喜欢背叛渐渐熟悉的环境,喜欢在路上。是的,在路上。
二、在路上,这三个字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在路上,意味着已经启程了,还没有抵达目的地。在路上,有点宿命的意味,意味着可能没有终点,所有的异乡都是路过的,所有的风景都是往后退隐的,所有的清风轻快地欢叫的,所有的梦想拍打着翅膀先行的。
在路上,会感觉自己属于世界,又疏离着这个世界;奔走在世界里,又陌生着这个世界;热爱着世界,但又恐惧着这个世界。
在路上,去哪里?干什么?为何目的?一直在路上的人,会不会想着这些问题?迪安不会考虑如此累人的问题。如果把这三个问题都想明白了才启程,那不是迪安的“在路上”,而是繁华城市里小白领的旅游。
在路上,所有的需要都在路上。去哪里?在路上!干什么?在路上!为何目的?在路上!迪安是神圣的傻瓜,过着悲哀又热切的生活。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不安,无法在一个地方和一个女人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因为他在寻求,寻求一个地方,寻求一个人,寻求一种生活,寻求一种精神,可以安顿他们一直流浪的心灵。
三、如游鱼这样的宅男,藏在家里读《在路上》,有反讽的味道。或许,肉体已被囚在寒舍,可心已经潜出闭塞的房间。想起《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一辈子就困在船上,他愿意如此自困,他情愿如此自缚,因为他的心随着双手飞舞在黑白琴键上,翻过高山奔过草原潜过深海走过城市越过沙漠,一直在路上。是的,1900的心一直在路上,寻找,再寻找。心的旅程即是他的生活,他不奢望谁来理解他,其实,也没有谁能够理解他,就好像没有谁能够理解迪安为什么将“在路上”当作生活。
四、想起一位朋友的空间,她的空间注释着:一路走来,这样无奈,这样精彩。仔细想想,用这句话概括《在路上》里的迪安的折腾也是比较适当的,再仔细想想,这句话用在许多人身上也是没错。每一个心跳迟缓又还疼痛的人,每一个沉没在生活下又在扑腾的人,每一个孤独着又不甘寂寞的人,每一个忧伤着又自我逗乐的人,你们都在路上,因为你们总觉得远方在远方,路上在路上,一定存在一种意义,值得你们一直跋涉。
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一直在路上。生活着,就是在路上。思索着,就是在路上。痛并快乐着,更是在路上。
或许直到走不动了,死在路上,一颗灵魂才肯歇息,和路边的青草一起微笑在春风里。
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有感三
《在路上》,是美国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五十年代写的第二部小说,世俗叛逆与抗争着历久弥新的圣经,“垮掉的一代”灵魂任务心灵自传,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垮掉的一代人”的代言人。
正如本书首页推荐的那样: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是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整部书描写的是一群不务正业的人,想到任何地方去查看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们一直在路上寻找,搭乘免费的火车、汽车旅行。没钱的时候,自己去做临时工,情况更差的时候只能求助了家人或朋友汇车票钱,攒够了旅行的费用就继续上路。常年跨越整个美国,喜欢去酒吧喝酒、听“曼博”音乐、找女人,喝的烂醉如泥,还抽大麻,拿现在的观点评判,纯粹是个社会混混、人渣,说他们颓废还算客气,所以说他们垮掉的一代人,再恰当不过了。
精神层面,他们一直在寻求,每个人都不满现状,更不安分着去为生活正常工作,他们寻求自由,在路上如流浪汉般,仍然精神抖擞。他们按照自己的目标,穿越整个美国,欣赏沿途的风景,勾搭遇见的姑娘,彻夜烂醉在达到的每个城镇的酒吧里,寻找刺激,毫无顾忌的相互自由。但是,他们对朋友真诚,彼此之间可以赤裸裸的交流,引用书中作者对迪安赤裸着迎接朋友时说的:“迪安可以赤裸裸的迎接任何一个人,哪怕他今天开门迎接的是总统,他可以赤裸裸的迎接整个世界。”他们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朋友,坦诚而不欺骗,尽情享受自己的人生,一直追逐着,享受在路上的自由。
回首自己处在的环境,世界越来越开放,地球越来越小,物质在不断富足,但是我们的圈子在不断缩小,精神生活更谈不上温饱。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所谓的奋、拼搏,绝大部分是以金钱的数量来衡量标准。真到了人们所言的“不笑娼,只嫌贫”,那这个社会会如何?!?一直以来,我都以“简单生活、低调行事”来作为自己的基本人生格调,自己也似乎处于与世无争的状态,只做自己的事情,对周边的事情麻木,不追求衣着时尚但必须整洁,希望自己能以朴实、真诚的对待他人。现实却让我碰壁再三,让我更加迷茫,这个本不该是我这样一个已过而立之年人应该有的状况,相反应该人生目标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面对挫折,我只能告诫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够,是自己不够优秀,略带阿Q般的让自己坦然接受,其实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始终如一的坦然,何况我这样一个凡人。
穷则思变,变则通!但愿,在今后寻求的道路上,有艰辛,更有喜悦!让心灵真正自由飞翔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与千千万万在路上的朋友共勉。
读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有感四
看过作者前两本书的,感觉挺好的。但是后来发现作者对另一个人写的同样是北大出版的书在当当有吹捧的评论,那本书我看过的,个人觉得不好。就开始对作者的印象质疑了一点点,今天是原本打算买这本书的,但真害怕再有特别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点也不具体的事实了。毕竟吗,很多律师也不可能把很多本质写出来的。本人看过的几本书,向大家推荐一下,也算是给大家买书规避一个风险吧:因为本人刚刚开始做实习律师5个月,前期阶段看过很多书,还真不错,名单如下:《富人离婚三十六计》,语气写的风格有些和谢长宇差不多,可读性很强。应该不比他前两本差;《在职管理日记》、《离职管理日记》这两本书也是比较可读性很强的,分别用两个半小时可以读完吧,网上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部分电子版。《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王桦宇写的,并且这是一套,由不同的作者写的,里面有几本还是可以看看的,比如说:《劳动合同条款设计及违法成本计算》本人已经基本看完了。感觉对《劳动法》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接下来,有时间整理好读书笔记后,开始准备看《税法》方面的书了。
看到有一个比较合意的评论说:"是的,全无意义,我读这样的一本书的时候,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它的意义,还不如说就是看看而已,跟着四五十年代美国这群年轻的疯子在路上狂飙一样,我连滚带爬的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好像从山坡上滚下来一样,什么也没记住,脑子里一片空白,兴奋异常,一想到老莫里亚蒂就想发笑,完全不深沉。"除去这最后半句,我基本同意他的感受。介绍中讲到作者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对"垮掉的"这词,我最能联想到的是毒品和sex,然后是自然而然的萎靡不振和疯狂。在前言的叙述中,的确提到他们对毒品的滥用。而鉴于这是本传记式的小说,迪安的sexlife也的确十分混乱放纵。但是除去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关注,是否能从书中体会到作者的"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的本意?很多的评论者看到了这个,体会到了那个。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反思?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不断融入社会的尝试?我可想不出这么高级的词汇,我只能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发现比较适合女性理解的东西。全书我最喜欢的一段--"我们弯下腰,开始摘棉花。景色很美。田野那头是帐篷,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