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读后感 > 正文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读后感精选7篇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篇1

女人之间的斗争相比男人来的更加隐秘而恶毒。大观园内除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及其连连关系的皇亲国戚,其余的都来自底层,是下等人出生,可是下人之间也分高低贵贱。为了争宠博得主子的信任或者给自己谋个好前程,彼此之间明争暗斗往往表现的更血腥。

高中生《红楼梦》读书读后感精选7篇

以贤惠识大体出名的花袭人在排除异己为自己打算方面毫不含糊,而且做得不露声色,是个不折不扣的心机女,先不说她拐弯抹角试探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言辞恳切的想要通过王夫人分离宝黛钗三人,单说晴雯、四儿、芳官被王夫人一杆子打到,撵出大观园的事情。此事明里好像是王保善家的戳弄是非导致成的,但实际上王保善家的也只是助推了一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告密者花袭人。从四儿和贾宝玉私下说的混话,都能被王夫人悉数知晓可以推断。晴雯无故被撵宝玉悲伤万分,也十分不明白----自己和丫鬟平日里的私房话怎么都会被王夫人知道的一清二楚,他问袭人:“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对宝玉的质疑,袭人总有理由解释圆满,可是宝玉是何等聪慧之人,他的疑问并不会因袭人的哄骗消解,他接着问:“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挑不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一时答不上来,沉默半天继续辩解,宝玉继续追问,说花袭人是出了名的一等至善至贤人,麝月秋纹又都是她调教出来的,自是找不出不毛病。

这一段对话看似含蓄,曹雪芹没有直接点名晴雯带病被撵出去致死就是袭人从中作梗,但是透过宝玉步步追问,袭人的罔顾左右,我们能够看明白。还可以从王夫人的话中再次证明袭人的告密行为,王夫人在责骂四儿时说:“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量我隔得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都在这里......”她的心耳神意就是袭人,怡红院风吹草动袭人都会纤毫不留的告知王夫人。怡红院六个丫鬟,袭人和晴雯身份相当都是一等丫鬟,曾经都是贾母身边靠得住的丫鬟,贾母送了宝玉。她们负责监管安排宝玉房内一应事务,麝月、秋纹、小红、四儿都是干活的。因王熙凤看上小红能干事就要了去。剩下三个干活的,麝月和秋纹又属袭人调教。这一次,王夫人就直接把和袭人平等的晴雯,不是袭人调教的四儿撵走了,宝玉的身边完全就成了袭人的天下。

袭人很了解晴雯的性格,那是个爆炭,心性极高得理不让人,带病卧床四五天清水不搭牙,站都站不稳,被王夫人派人夹着胳膊拖出去,连病带气必死无疑。可是袭人安慰宝玉却说:晴雯出去才好,可以静心养病。以后请求贾母再要回来。连宝玉都知道,晴雯被撵“回家”(好赌好淫的表哥嫂家一贫如洗。)就像才抽出箭来的兰花送到了猪窝里,一定活不成。什么都明白的袭人却那样说,简直是睁眼说瞎话。当宝玉认为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是晴雯要死的凶兆,袭人立刻就露出了真面目:“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便是这海棠,也该先来比我,也还轮不到他。想是我要死了。”袭人的这一番话实在值得推敲,她看似在劝解宝玉,实则是和一个被她挤兑出去已经毫无威胁的人争风吃醋,她还在摆自己的地位次序,她的次序无非就是王夫人定下的大姨娘身份,在她心里,晴雯不是东西,比不过她。这几句话一句比一句凶,直接暴露出袭人的凶相。

袭人借助宝玉挨打事件获取了王夫人的信任,为自己挣得了准姨娘的身份,又借助贾府内部的抄检排除了姨娘身份的竞争对手晴雯。在贾府意为宝玉定亲的当儿,又在谋划怎样和正房和睦相处。曹雪芹明写她稳重实诚,平和善贤,却又在字里行间时时显露她的心机。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塑造出一个活脱脱的家奴形象,袭人在贾府的“晋级”之路,正是一个下层人在夹缝中安身立命的成长史。

篇2

一直以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面是处世中的泰然,一如薛宝钗;一面是孤单下的寂寥,一如林黛玉。在院墙深深的红楼里,黛玉是寂寞的;在喧嚣浮华的社会里,我们也是寂寞的。世人都用,‘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来形容黛玉,却往往忽略了若非因‘心较比干多一窍’,哪来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唯有看遍人世的生死别离,才会有这么多的惆怅叹息。久病而成医,在这个社会上久了,我们总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黛玉初别老父,踏上这条完全陌生的道路,细细思量而来,竟与一入宫门深似海,有着些异曲同工之妙。

初入贾府的黛玉,处处小心,不求平步青云,但求自己可以过得稍微好一些,面对家中姐妹的示好,黛玉无不谨慎思虑,察言观色,也就是这个本事、这份细腻心思为她赢得了一席之地。大户人家的端茶倒水,都是十分讲究的,比起来,黛玉可以说是小家碧玉的人物。对于去外祖母家,黛玉初时是犹豫纠结的,家道中落,父命难为,去到贾府虽还是半个主子,但总不如在家里自在。贾府家大业大,一不小心自是泥足深陷,不足以自保。

此时的黛玉,却是凭着一颗玲珑心同初见的贾母取得了很好的关系,在贾府上上下下立稳了脚跟。总是在想,后来如果没有宝钗的出现,黛玉的日子是否会好过很多,最终还是觉得,罢了,黛玉的高傲与坚强,实际上与宝钗是没有关系的,反而因有宝钗,她们两个反而更像是一个镜子的正反面,相互映照,黛玉的形象反而更加清晰起来。

其实,以她的心思未免察觉不到周围的变化,只是因着那份骄傲的心,不想也不愿去争罢了。这样的玲珑心,骨子里的高傲,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谁又能奈何的了她呢?慢慢琢磨而来,黛玉的争强好胜似乎只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宝玉的时候,尤为明显。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夫为天,三纲五常的时代里,她所在乎的,注定成了泡影,亦成了悲剧。

为了爱情,放弃婚姻,在那样一个时代,黛玉的勇气是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却是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用那几分林妹妹的才情来诠释一个理想境界里的黛玉。黛玉用她的玲珑心将一切铺展开来,从而表现一个聪颖大气却又惹人怜爱的形象。黛玉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里,虽说是两心相许因还泪,但宝玉的存在却是给这个孤独的行者一个遥望的寄托。

我们不难发现,在太虚幻境里那个苦心修行的绛珠草,在天地之间,一如现世的黛玉一样孤单寂寞,神瑛侍者便成为她唯一的期待与守候。对于一个孤独者来说,那些喧嚣与自己格格不入,然一丁点希望却可以让自己奋不顾身,乃至飞蛾扑火。许是,爱情本该是没有顾虑的,因爱而生,因缘而灭。

然,目光回转,镜子的另一面宝钗却是因为婚姻,放弃爱情。在那样一个时代,不是宝钗的错,只是大环境背景下,人们总不得已为了些现实的东西而放弃了自己想要的,包括压抑着内心深处的渴望。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宝钗的选择未必就是让自己不快乐的行为,也未必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委屈,大家闺秀有大家闺秀的无奈,如此猜测,无非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罢了,无论镜子的哪一面,最终的结局非是离散而矣。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我们想要的,不妨问问自己的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想,人的一生总该有那么一次不顾一切,哪怕是飞蛾扑火。

黛玉的才情和玲珑心思为她在偌大的府邸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却也是因着这份玲珑,焚诗稿、断痴情,从此魂游天外再回不去那个原来的自己。女子聪明是好事,但红颜薄命,太过聪明的女子注定得不到幸福。其人无罪,怀璧其罪。如果黛玉能够再糊涂一些,也许会幸福的多。因着玲珑心,却是饱尝了世间冷暖,从而失了自己的爱情,独留一丝惆怅和叹息。

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不仅仅因为她没有得到爱情,反而更因为,她活得太明白,却是误了自己,误了终身。便是还泪断情缘,从此了无痴念。笔墨潇湘下的暗影勾勒的更多的是痴痴的等待以及那悲伤后的无奈罢了。

篇3

说来惭愧,自以为是文学的忠实粉丝,我却没有好好读过最经典的那一部??《红楼梦》。

小时候,看过几本连环画、小人书,没留下什么印象。十几岁时,遇到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播,那时文化荒漠,电视机也没普及,每天晚饭后,很多人挤在一部小小电视机前全神贯注,我也是其中之一。电视里的人物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刘姥姥……

感觉所有的演员主角配角都演得好极了!里面的化妆服饰真是美极了!所有的台词配音插曲也美极了!电视剧最后的演职人员名单中,还有一排红学家的名字,如今还能想起来几个,导演的名字也还记得。总之,电视剧大获成功,这部经典巨著,第一次以电视的形式,几乎普及全民。也许是太年轻,还弄不懂复杂的人情世故吧,当时并没想读小说,一套三册的原著就摆在父亲的书柜里,我随便翻了翻,终究没有下文。

二十几岁时,恋爱结婚出行游玩工作学业,忙得不亦乐乎,哪里静得下来。

三十几岁时,带女儿逛书店,偶然看到刘心武的新书,讲红楼梦几大钗之谜,重点讲秦可卿身世之谜。我因为特别喜欢电视剧中秦可卿的扮演者,觉得她有一种说不出的高贵典雅忧郁气质,那段故事,当时电视里演得很是隐晦,有些事情一个镜头就过去了,我一直没看懂,又想刘老师本是中学语文老师,后来专职作家写小说,怎么如今研究起《红楼梦》了?也是有点好奇,所以就买来刘老师的书,想看看究竟。看过后确实解开了电视中的谜团,于是趁热打铁,借卧病之机,把小说中写秦可卿的几回反复看了几遍,颇有收获,至于其它部分,因为女儿尚小,家事操心,没有大段时间翻阅,就又搁置了。

直到2016年2月,有一天偶然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蒋勋老师的一篇短文“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这个标题令我眼睛一亮,很受触动,潜意识觉得一针见血,讲得很到位。那到底怎么个到位,为什么是一部佛经呢?一下子唤起我想认认真真读一遍《红楼梦》的热情和决心。此时女儿已上高中住读,一周有3?4天时间属于我,突然有这么多闲暇时光,我感到如饥似渴,马上打开曹雪芹先生的原著,一回一回一字一句读了起来,这一读不打紧,好像有一股魔力深深吸引着我,完全停不下来。

古人讲,四十而不惑。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左右,经历了少年求学、青年成家立业、中年养儿育女,有了一些生活的经历,好多事情该慢慢明白了。确实如此,经过多年生活的摔打、磨练、积累、沉淀,我第一次静坐下来,用一种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这部经典,一边读一边感慨一边做记号,很多生活中迷迷朦朦的疑惑,居然在这部小说中得到验证,找到答案,受到启发,进而领悟。

头三个月,除了上班、买菜、锻炼,我几乎足不出户,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熄灯就寝,所有业余时间,都在读《红楼梦》。有时去学校开家长会或接女儿,也会带上书和纸笔,坐上地铁就开始看,在校门口站着等待的`时间,也手不释卷。之后的两三个月,很多的阅读感受,像泉眼里的小水泡一样汩汩汩地冒出来,无论做饭、洗衣、走路,满脑子都是《红楼梦》,好像有一群小仙子、小精灵在里面跳舞,我走到哪她们追到哪,一个劲地跳,一个劲地催促我,要我把那些感受写下来,我被闹得终日不得安宁,终于妥协,五月下旬,拿起了笔。

我一边写着,一边在微信朋友圈上试着发连载。一开始,也不敢多写字,微信是个微平台,短小评论是可以的,若是长篇大论,很怕骚扰大家,引起反感,打字也很耗时费眼。没想到,第一篇短文发布后,朋友们给了我热情的响应和鼓励,支持我大胆讲出心里的感受,期待下一篇尽早发布。一位同行的妻子邀请我加朋友,表示她也很喜欢《红楼梦》,希望和我互动交流;一位朋友发来《红楼梦》的交响乐,和我分享。我很受感动和鼓舞,努力把那些零碎的火花们组织得通顺一点再拿出来。不过,为了控制篇幅,我还是尽可能地精简语言,有时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

时隔一年,又有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不断冒出来,不断滋养着我警醒着我,我也会记录下来,但还是觉得,那三个月一口气阅读后的第一直觉,虽然肤浅幼稚,却最真实鲜活,所以还是原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篇4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与苦闷。这就是我喜欢读的一本书??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然欢宴虽好,终有散时。散,本不可悲,怕只是酒中欢笑太真太纯,悲欢相去甚远,到底让人沾襟。总角之忆,喜笑盈间,便是凡夫俗子回想起孩时之喜乐哀愁亦会感叹不舍,何况曹雪芹这般顿悟了并忆之如水思绪强人。孩啼时代便会听得出生时的祥瑞,虽不及攀龙附虎,终还是有些异样的。想及于己,真也有儿时之闻,十五六七也真真把它放与心间,及长便知每家子皆有那些祥瑞的,现在想及也不觉彼时愚蠢,倒觉记忆可爱无邪至极。我想曹翁之笔下宝玉便是他幼年常闻之祥瑞的映射了,总要去摔那祥瑞,恐是悲叹命运终了甚落于始发吧。

尔后便是童年趣事,儿女相伴,一点也无关男女之事的。嬉笑结社,床第之言,想及怎不叫人心生温暖,乐极而叹。

世上最无奈的事,莫过于女儿出嫁,女儿嫁了便要受男人这般浊物玷污,变为女人,就不觉好了。这便是书中常有的思想,心中所想定是儿时常记挂脑中的,写及十二钗,只觉有赞美之意,虽有熙凤之贪等不好的意思在里面,然那终将是人之常情,远不可归于歹,故十二钗便是所有不坏之习性的集合,便是史湘云没有城府的,看了最惹人喜爱,若要娶妻度日,则另当别说,若要以文会友,则又另当别说。总之无一不好,怪不得那宝玉要作养脂粉,是不是雪芹少有所遗憾呢,要借宝玉之口表达。

红颜薄命,本意不是咒语,只是红颜配上薄命方能引人悲叹,倒是作者爱如此,所以红颜也便薄命了。只是雪芹先生只写了红颜之可怜,这便是后文一命接一命的呜呼,是远不如留着欢颜在的。未尽倒也不然,未尽里面不是尽是美好么,我看是永恒之美好。红楼一文雪芹我想是终了的,续了好似不永恒的。续也就罢了,可怎将个个都写死了,从小丫环到老太君,都死了,不寒人。合该是要散的,又何必去制造美好?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高鹗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明晓其之苦衷似的。她自小双亲逝去,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地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地成熟了,更何况在那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到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再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它让我第一次走入作者的笔下,体会作者的心酸。岁月流逝,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篇5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篇6

“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悲剧!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爱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对比。“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爱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曾经在一起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美好。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己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同,以致最后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己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后形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悲剧。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快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有趣,但最后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篇7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意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气。

现在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个别细细品读,忽觉恋情不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咱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颜色。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毕生泪水回报神瑛待者浇灌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借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暖和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肮脏之地。

贾母看似慈悲,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大吹大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腕,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阿谀逢迎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实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余。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责备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未几多斟酌。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比拟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赛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型。她不木石前盟,却信任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热",赵姨娘也称她厚道。诞辰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烈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安排得素淡简略,给人以安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认为节省。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世人讥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述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保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感到"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讽刺听若惘闻,让人认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超与黛玉的高傲构成赫然对照。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宝钗,我始终无法爱好,从感情上无奈接收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油滑,她的性情温柔,在我看来皆是虚假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联,让黛玉以为与她"情同姐妹"。看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疑。

黛玉逝世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摈弃黛玉,再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偷换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本人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明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喜过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睬,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底本"任是无情也动听",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一).读了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三篇

(二).小学写关于《红楼梦》读后感十篇

(三).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00字

(四).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范文

(五).红楼梦魇读后感

(六).红楼梦读后感2

(七).红楼梦读后感之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八).红楼梦读后感3

(九).红楼梦前60回读后感

(十).重读红楼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