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发言稿 > 正文

教学工作会议发言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教学工作会议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项校长给我的话题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教学的专家和能手,我讲这个话题,显然是班门弄斧。好在我本就是来学习的,我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正好趁此机会就教于方家,所以也就不怕献丑了。

新课程这个背景,其实与旧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承继关系,所以这里容我暂且放过,重点我想应落在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上。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知识之间的模糊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成绩的提高不如数理化那样立竿见影,但就应试方面来说,知识点和解题的方法,应是明确的,有路可循的。应试方面规律性知识的教与学,纹之为“举一反三”,下面先就这方面讲讲我的做法。

“举一”是老师的事,“反三”是学生应做的,教师的“举一”对学生的“反三”起很大的示范作用。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一解即是一切解”,当学生掌握了这个“一”时,其实就是掌握了一种规律,然后再以此规律来指导他们自己的学习,达到“反三”的目的。我平时的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去发现这个“一”。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语音时,我们台州的学生,往往前后鼻音区分不清,而这试题中又会经常考查。在带领学生整理字音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字是不是前后鼻音,跟它的声旁有很大关系。声旁是前鼻音的字,读音也常以前鼻音为主;声旁是后鼻音的字,读音也常以后鼻音为主。发现这个规律后,再寻找一下以此声旁组成的常用字,记住例外的情况即可。像以“命令”的“令”为声旁的常用字,大多是后鼻音,只有“邻”和“拎”是前鼻音。在此规律的指导下,学生再自己整理其他的常见前后鼻音易错字,“举一反三”便行了。当学生兴致盎然地去寻找去归纳时,我接下来的事便是督促检查,发现做得好的,有创意的,予以表扬推广,利用学生的智慧,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再如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题,文字表述很多,有些学生答题时无从下手,其实很多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次的试卷分析,我把重心都放在对典型题型的讲解上,引导学生比较历次试题中相类似的题目及作答的途径,整理后学生就会知道下一次怎么思考、怎么下笔了。而有些答案的表述,是有框架的,只要记住这些套话,根据具体的题目填充即可,这类似于数理化的公式套用。

“举一反三”,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举一”力求到位,可操作性强,这样学生的“反三”效果才佳。而示范到位的关键,一是教师对知识点要成竹在胸,下足备课的功夫。我上课时,不会用现成的课件,如果不是原创的,也肯定是在借用别人的基础上自己重新加工的。二是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了然于心。借用一句话,“我们需要居住在彼此的城堡里”,了解学生所需,既居住在这个城堡里,又超越这个城堡,才可以做到既能以平视的姿势与学生沟通,又能以俯瞰的姿势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就语文来说,知识之间的模糊性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都可以量化。寻找规律和应试的方法,只能起点拨的作用,它只是末;大量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才是本,本末是不能倒置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时,我尽量以阅读的理论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把理论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当初为了完成我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谈阐释循环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我曾对阐释循环理论下了一定的功夫,该理论提出四种阐释的循环:文本内部字词句与整篇文章的相互循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循环,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循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循环。教学《论语》和《外国小说欣赏》两本选修教材时,我就引入了这些循环来解读课文,并教学生学习这种相互印证、相互参合的阅读方法,这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