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党员干部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电影《第一书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这也是导演陈国星和主演杨立新的成功。下面是上大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干部看《第一书记》观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党员干部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观看了一场十分感人的电影《第一书记》。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沈浩的品质,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新一代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和模范,都刻有时代的烙印,然而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也为我们年轻人开设了一堂对人生价值更为深刻的思考命题。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古城墙的写意镜头中出现的"万世根本"四个字格外引人注目。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情节紧凑、生动感人;没有口号、没有标语,没有说教,人情味十足,引人深思。影片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全力打造"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我想一个人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这使想起了时下很多年轻人,他们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空有一身报复,却不愿付之行动,有时他们甚至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看完电影《第一书记》后,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他在小岗村工作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却用最朴实但不平凡的行动,释义了什么叫人生的价值。
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在小岗村工作的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助、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从某种意义上,对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己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2000字3篇第一书记电影观后感2000字3篇。可以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小岗、大包干、红手印......历经三十多年的传诵和洗礼,这些符号已经成为烙刻在勤劳善良开拓的中国人心中永远不曾离去的印记。今天,沈浩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无愧天地和百姓的奋斗,给我们心中不曾离去的奋斗史诗中,增添了"第一书记"崇高的形象。他传承的是奋斗的精神。他把到小岗村工作看成是组织的信任和赐予,看成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他解放思想,坚持原则,解决矛盾,干事创业,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二次改革,给小岗村民带来了盼头。大包干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他演绎的是奋斗的感动。他官不大,责任却很大,他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扑下身子和小岗村民一道吃苦,把几千号人的吃穿住行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奋斗的动力,用一片真心换来小岗村民的一片真情;他展现的是奋斗的光辉。他上有老母,家有贤妻和挚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爱家却不能顾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劳任怨、无私无畏地为百姓干好事、干实事来弥补自己对家人的心灵愧疚。
我们离不开沈书记"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生命何等的光辉!他将有限的生命化为对人民、对事业无尽的奋斗,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他的名字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离去,沈浩--第一书记。
沈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每一名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片尾沈浩书记的女儿在演奏钢琴前说了一段话深深感动了我,其中一句"大家在,我也在"透露出女孩坚强勇敢的性格,延续了沈浩书记的伟大精神,使我备受鼓舞。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一样,不计名利,不谋私利,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百姓,更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尤其要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把学习沈浩的精神,转变成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动力和方向。
篇二:党员干部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北方最近连续暴热暴蒸,天气预报说已经是10年之最。裹着暴热暴蒸走近电影院看《第一书记》,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则似给浑身大汗的我洗了一个透心凉的冷水浴,让我彻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顶,让我走出一个个疑惑,明白了些许事理。
在沈浩没去小岗任书记时,我就知道小岗村了,那是万里副总理的试点,是一个很成功的试点。粮食问题是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要问题,如电影镜头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门上朱元璋亲笔题写的那四个大字:万世根本。有着“东方巴比伦”之称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更何况700年后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岗村民说吃饱肚子时那开心的笑脸。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在饰沈浩媳妇的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中,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可以说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去了。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不管他出于怎样的动机,只要他是萝卜而不是其它什么歪的东西,就好。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让沈浩为他留影。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有了坑萝卜跳进去了、长大了成熟了能吃了,给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了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平平“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比如沈浩到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我有两点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来为什么不提了。应该加上几笔,有个交待;一个芝麻官为什么能直接到国家铁道部与部长对话,是因为小岗的名字吗?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沈浩的事迹留在我心中有多少?另外在我脑子里还冒出两个事。第一个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实就不会再事儿兮兮的,因为中年以后不会再热泪盈眶、不会再冲动、不会再有空洞的幻想、更不会再问为什么活着这种幼稚问题。第二个事是,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
最后说几句结束语吧。我作为一名老百姓,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话大了,说点实际的,我希望这样的官多些,希望已经当官的官们向沈浩学习,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还希望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沈浩带领小岗人建设了6年的小岗村。
篇三:党员干部看《第一书记》观后感
电影《第一书记》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这也是导演陈国星和主演杨立新的成功。因为该影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写实与写意镜头的运用,音与画的融合,众多明星大腕的参与,给凤阳县的古城墙、红色有些刺眼的红手印、优美的钢琴曲、遍地黄灿灿的油菜花、徐帆恰到好处的调侃和意味深长的眼神……,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一部说教型政教片,不是一部枯燥的宣传片,而是一部艺术化了的生活和励志电影。电影拍得很真实,很感人,笑声中隐含着一丝辛酸,哭泣中饱含着一丝遗憾。没有给我们树立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高大全”形象,而是从生活细节入手,通过最平凡、最普通的一件件事情,透视了沈浩的思想深处和真实内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情丰满、有血有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让我们在一次次湿润眼睛的同时,引发了内心的共鸣和思索。
沈浩走访农户了解情况,让农民自己动手修路,主动到省财政厅等部门跑项目、争取支持,在“大包干”的发源地搞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为了在京沪铁路线上架桥,找铁道部、跑上海局、直接找部长、苦苦等待部会议的决定……影片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沈浩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调查研究能力、统筹兼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但是这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他就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了18年,每次年终考核都是“基本称职”,“一直原地踏步”?而同是同学的崔凯已是正处,后来到厅级干部。这肯定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因为沈浩把自己想干的事情一件件地变成了现实,给小岗村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发展。那么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的人才培养体制、用人机制和考评制度了。突出宣传他的能力和素质的时候,无奈之余怎不让人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作为各级从事人事工作的领导是不是应该深入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正如崔凯的台词讲道:“当官的未必干事,干事的未必当官。”那我们要培养和使用的是干事的官还是不干事的官?从沈浩的个人发展当然也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沈浩“离开”了财政厅,但他干得仍和自己的工作戚戚相关,他仍然是“财政人”。没必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生活环境和工作部门,走出去,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生活,也许你将会有不一样的舞台和不一样的人生。不管是哪个单位,人事工作一定要注重个“活”字,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没有灵活的进出机制,死水一潭,怎么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呢?
沈浩到任后,先是搞来了50万为村里修了路,然后又弄来钱给每户村民盖了房子,接着又弄来了钱,每户发放2万元补助。接着就是拉项目,找投资,搞土地流转。在桥梁成功横跨京沪铁路线的一瞬间,我们情不自禁地为小岗村喝彩,也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但是,如果沈浩没有财政厅的工作背景,如果他的同学崔凯不是厅领导,如果他不是安徽省委选派干部,如果没有省市领导的支持……,沈浩能有这么多资金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吗?他的前任干部真的就是那么的无能,那么的不愿意证明个人的能力,不愿意让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的,当然不是的,沈浩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当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宣传形象的时候,试着思考一下,小岗村的发展模式有没有典型示范效应,能否给周边的农村地区具有带动效应,能否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答案是基本不可能。没有财政资金的扶持,没有省市政策的支持,我想沈浩即使有通天的能耐,他也只能仰天长叹,扼腕叹息。从小岗村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财政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那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我们要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重点扶持,只有这样,才可能创造小岗村的奇迹。小岗村通过土地流转,实际就是以土地做股份入股招商引资,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小岗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单一农业向现代工业和商贸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这说明资金支持很重要,但政策的导向更重要。我们在工作一定要有创新精神,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不断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在不违反宪法、国家的法律和*的基本原则、注重降低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繁荣稳定、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都可以上升到政策层面进行研究,没有什么不可以去尝试,因为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沈浩在小岗村的主要工作思路,一是“要想富先修路”,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主动脉。二是重修大包干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三是招商引资,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是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生前引进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GLG的进入实现了小岗品牌的商品化、资本化,为小岗村的政治品牌注入了科技含量、经济含量。沈浩能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岗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这说明他就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领导干部。
也许有人会说,小岗村就知道摁“红手印”,其实“红手印”代表的是民愿,民意和民情,村民们不善言辞,也不会激扬文字,但他们知道如何用最原始的方法表达自己。也许村民们第二次摁“红手印”请求沈浩再干三年的部分原因过是为了能“挽留”住财政部门的支持,但是当沈浩因病去世,村民们第三次摁“红手印”请求上级把他永远留在小岗的时候,这充分反映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民心中的位置,我们可以明显感觉这种纯朴的农民之情已经溢于言表,村民们深深得爱戴着怀念着这位“第一书记”。胡锦涛*在视察小岗村时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他严格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就一定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定要问计于民。
沈浩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付出的,很多事情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不管我们是承认或不承认。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默默地承受着“不能尽孝赡养母亲,不能尽职培养疼爱女儿,更无法去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巨大的繁重的工作压力也日复一日的摧垮了沈浩的身体,可以说沈浩为了“事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有人死的重于泰山,有人死的轻于鸿毛。沈浩虽然死了,但我相信他将会永远活在小岗村每一个人的心中。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的21世纪,沈浩的事迹越发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