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中国梦 > 正文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读书(以读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下面是小编准备的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一

在12月12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来自全国的300多户家庭,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用革命传统营造良好家风的朱彦夫家庭。

淄博沂源县张家泉村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左眼和四肢。退伍后,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开荒山、种果树建设家园。1955年,日照姑娘陈希永嫁给朱彦夫,夫妻相守55年,一家人忠厚和善,经常用自家的口粮和伤残金资助贫困病患村民。

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说,父亲告诉她,如果你要是不给他治的话,他可能就没有性命了,作为一个书记,这是应当做的。

“集体的东西,不能多吃多占”,“组织需要,就要冲在前头”,“工作上不讲条件”,这些朱彦夫常讲的道理,在孩子们身上也得到了传承。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表示,家风好了社会才能和谐,才能更好地干好每一件事,一定要传承这种精神,影响身边的人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二

湖北省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余洪芝十五年来,为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这期间不仅带动了家人加入,还带动了社区里的其他居民。

最近,湖北武汉百步亭社区的街坊邻居们,和余洪芝的家人,一起为她补过了71岁生日,庆生的同时,也是庆祝。因为在今年12月12日,余婆婆生日当天,她去北京领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的奖牌。

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余洪芝说,我心里想的也就是,把志愿服务工作持久性搞下去,我和大家心连心。

2002年,余婆婆搬到百步亭小区,那时候她刚退休,想发挥余热,就主动请缨当了楼长,她走遍了社区的746户家庭,把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一一记录下来,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她提供不同的志愿服务,自掏腰包给老人买营养品,帮忙跑腿等……15年来了厚厚一摞。

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余洪芝说,每个月我们准备把您们接到活动室里去,每个月5号,我把你们集中聊聊天,高高兴。

空巢老人殳辉介绍说,她对我们是特别照顾的。

家人也被她带动起来,每到有空巢老人过生日,余婆婆的老伴儿都会亲自下厨做长寿面送过去。探望困难家庭或生病住院的老人,她的儿女们也会搭把手。

余洪芝的丈夫黄道银说,她觉得她一生做了好事,对她来说是个乐趣,我们很支持她。

社区居民雷福惠说,志愿者嘛不拿一分钱,任劳任怨。

余婆婆一家的善举感动了社区的居民,2003年,一些社区居民和她成立了贴心关爱服务队,十多年来,为社区需要帮助的老人们结成几十个帮扶对子。

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余洪芝说,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做的点滴好事。服务居民,大家都看得到,他们会向我们家里学习,千万个小家屋里和谐了,国家就和谐了。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的主要阵地。

平时觉得无聊时,鲁忠义就拿出本子来写写解闷,一天不写点东西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在青铜峡市有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大家庭,父亲鲁忠义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在他的带动下,几个子女也先后投身文学创作:读书启智明理成才。这样的家风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书香家庭。

在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鲁忠义一家获评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鲁忠义的大儿子鲁晋代表全家去北京领了奖。这次会议让他印象深刻。

鲁晋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区级以上报刊杂志上,毕业后留校,先后编著了《希望与光荣》《磨难也是财富》等作品集。

在青铜峡,记者见到了鲁忠义老人,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每天读书看报已经成为他的习惯。40多年来,鲁忠义光用于收集资料的剪辑本就攒了10多个……,他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出版了一版名为《古峡情思》的书,表达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四

践行*,弘扬文明新风尚。今天我们一起关注36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祖孙三代接力孝道家风的房泽秋一家。

朱大娘今年90岁,子女不在身边。今年夏天,又因车祸摔伤了腿,生活无法自理。就在这时,房泽秋带领一群义工来到她家,按摩、做饭、打扫卫生,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朱大娘并不是房泽秋照顾的第一个老人。19岁那年,她就将半身不遂的老人李玉柱接回家中,开始了一场长达36年的爱心长跑。包括孙子在内,房泽秋一家三代,都把老人当亲人一样照料。

房泽秋的儿子于宵宁说:“我从小就是在母亲这种善文化和孝文化的这种氛围中长大,感受到的也是这样。我也想把这种氛围影响我的孩子,让他也去传承下去。”

底,97岁的李玉柱老人安详离世,但房泽秋一家孝亲敬老的行为并没有停止,而是延伸到了更多老人身上。

房泽秋告诉记者:“去年我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我感觉这个荣誉对我来说非常大。从那天开始,我就想把这个荣誉当成一种动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敬老爱老助老的队伍中来。”

3月,以房泽秋命名的志愿服务工作站成立,许多志愿者慕名而来。他们每周都会组织3、4次公益活动。截止目前,房泽秋志愿服务工作站已有志愿者1000多人,组织公益活动100多次,累计服务200多位老人。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五

家是最小国,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近年来,兵团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推进和谐小康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崇德向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九师一六一团魏德友家庭、一师四团卡小花?卡德尔家庭和十师一八三团张丽华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从五十二载无怨无悔为国守边防到为各族孤儿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再到自家幸福美满不忘大家增收致富。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什么叫幸福家庭,传播着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和优良家风,引导着更多家庭参与到文明家庭创建中来,在兵团掀起传承文明家风、凝聚社会正能量的热潮。

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的职责使命

*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对兵团人而言,家意味着什么,兵团人又是怎样诠释家庭、家教、家风呢?8月中旬,一个新晋“网红”刷爆了网络,他就是为国戍边半个多世纪的魏德友。

1964年,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中哈边境的萨尔布拉克草原无人区屯垦戍边。之后,他从老家接来妻子刘景好,在边境安下了家,养育了儿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同伴陆续离开,边防派出所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魏德友夫妇始终坚守在这里。魏德友惟一的爱好是听收音机。

草原风大夹带着沙土,收音机特别容易坏,守边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坏了50台收音机。

52年守边生涯,魏德友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头(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10月26日,魏德友来到北京大学,同首都高校师生代表座谈交流,分享他52年的戍边故事

“准备守边到什么时候?”北京大学学生问魏德友。他平静地说:“继续坚持到底,坚持驻守边境,什么时候不能走路了,什么时候交给我的女儿。”

听到魏德友的回答,现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感慨万千。对兵团人而言,家和国不可分割,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已融入兵团人的血液。

时至今日,兵团人兵的属性没有变、兵的责任没有丢,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戍边使命没有忘。为国守边,代代相传,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早已内化为一种兵团人的品质。

12个孩子一个家

从北京回来,四团职工卡小花?卡德尔给孩子们打了一圈的电话,讲述此次北京之行,最后叮嘱孩子们过年都要回家。她说:“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回来,我这个大家庭热闹得像个集市,汉族的、维吾尔族的姑娘小伙子齐聚一堂,真是开心死了!”

20多年来,卡小花?卡德尔凭着自己的爱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丈夫阿尔肯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养大了12个孩子。这些孩子既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其中10名是孤儿。

“12张嘴,每日嗷嗷待哺,不是要吃的,简直就是要命!”想起那时候的窘境,卡小花?卡德尔说。

为了孩子们的生活,卡小花?卡德尔每天一睁眼就想着要去哪挣钱,她在建筑工地打过工、在农贸市场卖过菜;单位不景气时,下岗的她还承包过土地、开过饭馆、收过酒瓶。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12个孩子有7个上了大学,5个已成家立业,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座大房子,让这些孩子都住进去,每天在这里吃饭玩耍。孩子们没有亲人,这里就是他们惟一的家,只要他们健康快乐,我就满足了。”卡小花?卡德尔说。

*在视察兵团时提出:“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兵团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各族干部群众亲如一家,守望相助,休戚与共。越来越多的如卡小花?卡德尔一样的民族团结之花正在各垦区悄然绽放。

当一股股最真挚的力量汇集起来的时候,兵团这座大熔炉中的炭火就会烧得更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就会更牢固。

勤劳致富浇开幸福花

姬文明、张丽华组建家庭20多年来,坚持走科学种植、规模经营、多元发展的致富路。他们双双从普通职工成长为致富能手、职工致富领路人。

“我只是一名普通职工,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如今,我想带领更多职工增收致富,我有信心做好这件事。”张丽华说。

2009年至2010年,姬文明、张丽华先后将自己精心改良的800多亩地全部让给地少的职工种,连续4年给7户新职工垫付水费达32万元。他们是一八三团应用加压滴灌技术的第一家,为团场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作出示范。近年来,他们先后帮扶十几户困难家庭,为连队捐款1.5万元,为团场幼儿园捐赠了价值3万多元的物品。

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不分你我,珍惜一家人的缘分,碰到什么事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家和万事兴!”张丽华自始至终都记得父母灌输给自己的这一持家之道。2012年,姬文明的弟弟种地亏损,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两口子二话没说,从家里拿出20多万元帮助弟弟还清了贷款。他们的两个女儿品学兼优,都视父母为学习的榜样。

小家庭和睦,才能经得住不测风云,才能抵得住风霜侵蚀。而这,正是张丽华这样的家庭最朴素的坚持。小家庭的和睦能促进事业发展,许多小家庭的涓涓溪流汇聚到一起,更能蕴蓄出吞吐日月的磅礴力量。

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一个个文明家庭建设终将汇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一幅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壮美画卷正在绿洲大地徐徐展开。

社区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六

瘦削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总喜欢一天到晚伏在办公桌上忙碌,这就是廖春维老师。他是新余一中魁星阁校区高中部的一位普通老师,他的家庭也正如他的外表:质朴、沉稳,充满和谐与美丽。

廖老师一家三口关系和睦,夫妻互相尊重,讲究民主,有什么事都会商量着办,即便买什么衣穿,买什么菜做饭这样的小事,一家三口也会互相征求意见。家务事夫妻俩都主动抢着做。廖老师不怎么会炒菜,而妻子彭薇这方面比较擅长,廖老师就主动向妻子学习,如今,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出几个象模象样的菜来。妻子患腰椎间盘突出,低头弯腰拖地经常会感觉不舒服,廖老师就主动帮妻子干拖地的活。廖老师身体不好,曾患气胸、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多种疾病,妻子彭薇非常挂念,对廖老师的衣食住行都照顾的非常细致,天气冷了,她提醒廖老师加衣服,听到别人说有医生开的治疗球部溃疡的好方子,她就细心的记录下来,再咨询专业医生供廖老师试用。这种和善友好的家庭氛围为女儿廖文蓉的成长营造了优良环境。

廖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人,工作尽职尽责,虽然身体不好,却每年都坚持任教两个班的主科,而且多年做办公室的宣传干事。妻子彭薇特别支持他的工作,每当廖老师忙得脱不开身,她总是主动揽下家务活,好让廖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宣传写文稿有时会不得不加夜班,廖老师家的房子小,电脑就安装在卧室里,这样难免影响妻子的休息,但彭薇对此毫无怨言,反而总劝廖老师多注意身体。廖老师没有不良生活嗜好,业余喜欢读书看报,散步锻炼身体,看看电视新闻,或与女儿讨论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与妻子探讨一些养生方面的知识。妻子虽然只有高中毕业,没有正式职业,但是对家庭很有责任感,平时除了做好家务,偶尔也会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她也很好学上进,有了空余时间,不爱打牌或搓麻将,而是报名参加电大的函授学习,2013年,她通过努力拿到了药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她又报名参加了初级中药师专业技术考试。夫妻俩对同事、朋友都特别友善,从未与邻居或街坊红过脸。对待双方的父母,他们都非常讲究孝道,逢年过节一定会去拜访双方的老人,平时有空,也会“常回家看看”,他们还常会用电话问侯双方的老人。两人常告诫女儿要谦让友善、诚恳待人,他们也常陪女儿做家庭作业,或是和女儿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以此培养女儿的学习兴趣。。

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使女儿廖文蓉深受熏陶。她爱劳动,如果父母忙不过来,她就会自己煮饭炒菜,经过父母的指点,她学会了炒粉丝包菜、青椒毛豆等几道好菜。有时,也会帮父母洗袜子、或挑拣菜叶等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她也学会了礼貌待人,家中有客人到来或在外遇见熟人,她都会主动打招呼。读书是她最大的爱好,从小她就经常在父亲的陪同下去渝水二小的图书馆借书看。看得多了,她就在父亲的启发下学着写,从小到今,她写的多篇作文获得过省市级奖,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写的一篇豆腐块习作《跳房子》就在《新余日报》上发表,之后,又在父亲的启发下发表了《外公》《书,谢谢您!》等几篇文章。她勤学好问,学业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校市级“三好学生”,2012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学生干部”,现就读于新余一中高三年级,继续保持着勤奋、好学、待人友善的品质,在老师的教诲下健康成长着。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