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职业生涯规划 > 正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作品点评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媒体朋友们:

  下午好!今天,我感到非常荣幸,能代表第二届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组委会在此点评参赛作品以及个人现场展示情况。

  首先,我来讲一讲参赛作品的情况。

  本届大赛分两个参赛组别:本科研究生组和高职高专组。本科研究生组的作品质量总体上比首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作品间的差距在缩小;高职高专组是首次参赛,整体上作品质量也不错,个别作品还相当出色。

  有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自我分析全面新颖。在分析内容上,几乎所有参赛选手都使用了职航快线——中国职业咨询网提供的四项职业测评,从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在分析方法的使用上,有360度评估法、橱窗分析法、经历盘点法、调查问卷法等,有些选手还根据有关理论整合出自己的分析模型,如杨式职业选择内因影响模型(VISA模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是职业环境分析有所进步。主要表现为获取职业信息途径多样化、探索内容全面化和分析方法专业化三个方面。与首届大赛获取职业信息途径单一化相比,这次大赛选手们除了通过互联网、书本等渠道外,还学会应用职场人物访谈即采访老师、校友、业内资深人士等方式获取较为可靠的职业信息,有些参赛选手还通过实习、见习和创业实践等直接方式了解职业世界;在内容上,除了对行业和职业进行探索外,不少选手还对就业单位和就业地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分析方法方面也体现了专业性特点,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关系分析、宏观微观分析等应有尽有。

  三是职业定位趋向务实。与首届大赛较多作品的“三高”定位(高学历、高起点、高职位)不同的是,这次大赛不少作品体现了“三小”定位(小地方、小单位、小角色)的倾向。不少选手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总结出从基层做起和到中小企业去发展更适合自己,还有些选手以“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为座右铭,决心回到贫穷的家乡去从事小学教育事业。

  所有这些,反映出职业规划大赛的系列活动确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有助于大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当然,这届参赛作品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对职业规划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些选手以为职业规划就是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职业,片面强调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择业而忽视了人业互择的道理,没有做好择业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二是对职业环境的分析还有待深入。如有些选手对行业分析还停留在表面,看哪个行业热门就往哪个行业去发展;相当一部分选手对人岗匹配、人企匹配分析得还不够。

  三是对实施计划的制定尚欠现实考虑。由于缺乏社会职业经验,不少选手在制定计划时都是围绕考证和考学位而展开的,诸如某日某时背单词这些也列进了计划内容,流露出显著的“学生本色”。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作品制作得过于华丽,这不是大赛鼓励的方向。

  现在来说说个人作品现场展示部分。

  这是本次大赛新增加的环节。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选手们各出奇招,flash、短片、背景音乐等都派上了用场,有的选手还请了助手来协助展示。

  应该说,展示部分基本上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大学生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一是演讲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是面面俱到,不善于突出自己作品的优势和特点;另一个是表达沉闷,不善于调动听众的情绪。加上准备不充分、紧张和国语不标准等因素,影响了不少选手们的展示质量,部分选手甚至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展示,最终影响了他们的总成绩。

  二是应变能力尚须锻炼。当ppt放映不了或出现故障时,有些选手显得一筹莫展;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有些选手听不出评委的“弦外之音”,不善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是细节观念仍需培养。有个选手的职业目标是“董事”,结果却写成“懂事”;有个选手把自己比作“苍鹰”,听众却误以为是“苍蝇”;有个选手要做公关销售,却穿得跟在家里差不多。纵观整个现场展示环节,诸如着装、礼仪、姿态、表达等“小问题”是数不胜数。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希望同学们能树立起“细节观念”,不要因“小”失大。

  我的点评完了。谢谢大家!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