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铜陵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更新时间:上大学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铜陵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铜陵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铜陵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铜陵牛歌

“铜陵牛歌”是流行传唱于安徽沿江江南的民间童歌,始于何时,现已无法确切认定,但是从历史上看,沿江江南是以农耕为主的。有耕就有牛,有牛就有牧,有牧就有牧童,有牧童就应该有牧歌。古典诗词中,关于牧童牧歌的记述很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牛歌”的历史是很漫长的。

农村放牛娃每天早上起身到山野湖滩去放牛,用歌声邀约同伴,结队前往。牛到牧场以后,牛儿吃草只要不走失就行了。所以此时他们多互相对歌嬉戏,至傍晚就又以歌相约,同道回家。这就是说,放牛娃们与“牛歌”是早出晚归、嬉憩劳作、融为一体的。“牛歌”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情感的充分表述。

安徽铜陵有一个“顺安三月三古庙会”,庙会上有一个牛市,这个牛市,在沿江江南一带很有名气,每至阳春三月,牛市开市期间,远近农民,买牛卖牛的都前来赶会。夕阳西下,日市收市的时候,集镇不远的放牛滩上,就有数不清的牛和放牛娃。放牛娃对歌,此起彼伏,汇成“牛歌”的海洋。新中国成立初,当地的基层文化站,遵照政府关于挖掘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指示,对“铜陵牛歌”进行了初步发掘(选词记谱)。1956年,又在“牛歌”流行的区域物色了两名少年(男的叫江世林,时年只有十四岁,女的叫吴慕珍,时年十七岁),经过整理排练,参加了安庆地区的民间文艺会演,这是“铜陵牛歌”第一次登上城市的舞台。不料一经演出,便获得多种奖项,赢得一致好评。次年又被选送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更是一鸣惊人,获很大成功。著名作曲家时乐蒙曾称之为“汉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大会评奖委员会评定,授予节目发掘奖、优秀节目奖、整理奖和演出奖。“铜陵牛歌”这颗长期被掩埋的艺术珍珠,一经拭去尘埃,果然光彩夺目。

铜陵竹马灯

竹马灯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铜陵地区主要是钟鸣镇及周边市县,钟鸣镇竹马灯主要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岑自然村,每年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游玩。相传明末清初,该村西南方有一山在夜里可听到马铃声响,后又有人发现一个红脸大汉,经村里掌门先生及族长们商议,可能是“关公老爷”现身。遂要玩灯纪念,于是决定请师傅用篾扎成竹马,并请一人化妆成关公为活菩萨,以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基本内容,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四处游玩,接受人们烧香、朝拜、许愿,逐渐形成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后每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年,就自行组织,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安康。82年始恢复至今。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

“铜陵白姜”是铜陵的八宝之一,也是铜陵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在铜陵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广大姜农、加工企业的努力下,基地规模年年扩大,白姜产量年年增加,加工后的白姜系列产品涌入上海、北京等各城市,而且还跨出国门,闯入世界。“铜陵白姜”在古代也是闻名遐迩,名噪江南。据《-词话》研究专家苟国先生考证,明万历丁已刻本《-词话》第三卷五十四回“上了一碟酱的大通姜”。这个“大通姜”指的就是铜陵大通一带生产的生姜。在民间传说“铜陵白姜”宋朝时就为贡品,乾隆下江南品尝“铜陵白姜”后,指定将其送入皇家大院。“铜陵白姜”之所以有与众不同的品质,这是大自然千百年的演化与世代姜农们智慧的完美结合。铜陵种植白姜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具有自己独特的种植方式: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荫,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这些种植技法都是姜农们世代传承积累、总结与创新的结果。

中国传统失蜡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有两种:块范法和失蜡法。原始失蜡法的前身——焚失法的起源很早,铜陵出土的春秋时期铸造的青铜甗之绳耳,就是焚失法的代表作。失蜡法主要包括以下工艺流程:制芯——蜡模制作——制型、出蜡和焙烧——熔化、浇注与铸件加工。它是用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待铸器物的蜡模,在蜡模表面敷以配制好的泥料或用细泥浆浇淋形成泥壳,再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焙烧后即成铸型,然后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形成型腔,再向腔内浇注铜液,凝固后即可得铸件。作为在青铜铸造史上独树一帜的失蜡法,工艺精湛而独特。由于蜡料具有可塑性好的特点,可以塑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在蜡条的表面雕塑纹饰也相当方便。因而,一些外形复杂、特殊的器物难以采用块范铸造时,可采用失蜡法铸造,例如,呈缠绕状的足、纽、镂空的三维立体花纹等。历史上,失蜡法广泛应用铸作鼎、彝、印玺、乐钟和佛像,其深受人们喜爱。失蜡法影响非常广泛,在现代转型为熔模精密铸造,被广泛用于制造业。铜陵的失蜡法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知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铜陵新九鼎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郑东平等,以传统失蜡法成功复制出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饰、自在观音等代表性作品,使这一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制作流程更加规范化,并有意引用于创新的铜工艺品生产。

东乡武术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迁至枞阳镇。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枞阳是“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不但崇文,而且尚武。枞阳县域是古桐城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之说,“东乡”包括今我县的周潭、横埠、项铺、汤沟、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周潭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及传播中心,周潭大山村章氏家族尚武之风最甚,据《章氏族谱》载,章氏家族祖居福建蒲城,祖传武艺属福建少林门派。其祖仔钧公系唐朝武将。唐未,仔钧公后代有一支人迁至安徽泾县马原定居,在宋朝亦出了大小武官。到元朝,马原章家天武、天禄兄弟迁至周潭发洪山(今大山)定居。大兴习武之风,后人中,不乏武艺高强之人,如章慕斌就是清朝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约在明朝前期,章、周两姓联姻,鹞石周氏第三世祖妣就是大山章家姑娘。此后,章、周两姓世代联姻,习武之风随之传到周姓。当章氏武艺传授到周姓时,属“东乡武术”荫芽时期。迨周姓在本族中普遍习武并向他姓传授时,武术即成为当地社会性的健身活动,属“东乡武术”形成时期。据推测,正式形成“东乡武术”可能在明朝末期。“东乡武术”形成之后,引起了封建族长的注意,为维护封建宗族利益,各族族长注重发展武术。但他们所持的“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以及所谓“把门拳”、“看家拳”等陋规,影响了“东乡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清朝初期到咸丰年间约200年为兴盛时期,有名扬长江中下游的36位拳教师。清朝咸丰末年至抗日战争爆发约80年间,为衰败时期。“东乡武术”的优点:注重手、眼、身、法、步,善于破解对方阵式和路数。拆招散打,攻防合一,讲究技术实用。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习武之风渐渐冷落。目前,会武之人多为40岁以上,年轻人已不再习武。许多拳械套路濒临失传。

铜陵凤丹制作技艺

铜陵县顺安镇凤凰山地区是铜陵县凤丹的原产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凤凰山药用牡丹的生产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铜凤牌”凤丹皮多次获省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铜陵县顺安镇(原新桥镇)凤凰山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南方牡丹商品生产基地”和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药用牡丹之乡”,“铜陵凤丹”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1998、2002年铜陵县医药有限公司“铜凤”牌凤丹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农产品”。1999年,“凤丹皮”作为国家“农协会”的指定产品,参展北京国家“农博会”。作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凤丹皮”还先后参加了在广州、西安、上海、深圳、珠海、合肥等地农产品展销会。凤丹所含的化学成份有芍药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挥发油等多种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检验丹皮品质优劣的主要指标,我市目前主要加工产品为丹皮酚,用来做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还可作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产品添加剂,如食品防腐、卫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场潜力。凤丹药材种植不仅是药农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还带动了药材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铜陵风丹一直畅销国内外市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外逐渐对中医的了解和接受。

大通鹊江龙舟赛

大通鹊江龙舟赛由来已久,最早是由抛棕入江悼念屈原的习俗演变而来的水上运动项目。龙舟分青、赤、乌、白、黄等颜色,均扎制龙头龙尾,各条龙的中轮或船艄均竖有龙旗,个别不加装饰的简称“赤膜龙”,后又发展有彩船、赛船,有舵公和挠手。比赛时,各船鸣锣击鼓,激励助兴竞渡,岸上还有观众喝彩助威。彩船主要伴助赛船而设,相当风趣,亦很吸引观众。

大通龙舟赛系民众自发组织,主要是渔民和农民。由于竞渡有趣,能招揽几十里内的上万或几万观众,也活跃了商业市场。1927年为欢庆北伐胜利,大通特地开展各种庆祝活动,龙舟赛将活动推向0;1955年,安庆地区在大通举办龙舟赛,有11个县市参赛;60年代后期,龙舟活动被斥为“复古幽灵”,故停顿十余年。1984年,安徽省首届龙舟赛又在大通举行。1985~1988年,大通又连续四年举办了跨地市或跨市县龙舟赛,1985、1987、1988年省委曾委托铜陵市县,以大通女子组成女子龙舟赛代表队,代表安徽参加全国比赛,并进了前六名。2000年和2002年,大通连续举办了两届龙舟盛会。此后,大通镇又陆续举办和参加多次龙舟竞渡赛,一直延续至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龙舟文化中声名远扬。

陆家湾老龙灯会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传统的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余年。

陆家湾老龙灯会代代相传,虽经历战乱和动荡,但龙灯会活动从未间断。文革期间一度停滞,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富庶,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相应加大,陆家湾人重新组织了龙灯队。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陆家湾老龙灯会由当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现在的5个自然村、近千人参加。2002年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在大湾建造了龙屋,平时老龙就供奉在那里。

陆家湾龙灯属板龙,共12节,由13根顶棍串联而成。龙灯每节须点上香烛。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替换。陆家湾龙灯有诸多表演套路,大多已失传。现存套路有:倒板、螺丝旋顶、金龙抱柱、龙舞四门、顺进反出、头招尾招和黄龙出洞等。陆家湾龙灯正月初七、十四不出灯,十三正灯,一般在正月十八上灯复,上灯复是在长江边的矶头上,火化龙皮送龙上天。龙架依旧供奉于龙屋,每月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来进香拜谒。

陆家湾老龙灯会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二、铜陵城市简介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枞阳县、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截至2021年末,铜陵市常住人口130.6万人,城镇化率为66.3%。

铜陵是一座资源丰富、基础厚实的沿江城市。这里物产丰饶,探明的稀有金属矿种30余种,其中铜、黄金、白银和石灰石储量全省第一,硫铁矿储量华东第一、全国第二;农产品种类齐全,铜陵白姜、凤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枞阳媒鸭、枞阳黑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优质淡水鱼、大闸蟹、粮棉油产量丰富,素有“八宝之地”、“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是“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建市60多年来,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逐步形成了以铜、化工为主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现有千亿元以上企业1家,百亿元企业2家,安纳达、文一科技、铜陵有色、精达股份、铜峰电子、六国化工、蓝盾光电、晶赛科技、铜陵洁雅、耐科装备等10家上市公司,工业化率达60.3%。铜陵有色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电解铜生产企业,精达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

铜陵是一座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宜居城市。这里地处北纬30°45′~31°09′、东经117°35′~118°09′,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万里长江穿境而过,“山水林田湖”俱全,拥有天井湖、浮山、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拥有天然湿地543.8平方公里,白荡湖、菜籽湖、枫沙湖、陈瑶湖和市区东湖、西湖等湖泊水质优良、星罗棋布,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条件对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白鳍豚进行养护的基地坐落于此。全市年均降雨量近1400毫米,城镇化率52%,森林覆盖率2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29%,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采冶铜的历史绵延3000余年,早在旧石器时代枞阳县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是桐城派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江南解放第一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战国墓文化遗址、汉武帝射蛟台、三国吕蒙城遗址、千年江南古埠大通古镇、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等遗存丰厚,“东乡武术”入选中国首批体育非遗。古往今来,这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和人文学者,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铜陵是一座区位优越、平台完善的开放城市。京福高铁与宁安高铁、京台高速与沪渝高速在铜陵交汇,沪铜铁路、铜九铁路穿境而过,铜南宣高速建成通车,市区距九华山机场24公里。坐拥“黄金水道”长江岸线142.6公里,国家进境水果、粮食指定口岸加快建设,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城市,这里是合肥城市圈与皖江城市带的切点,皖西通江达海的出入口、皖南风景名胜区的北大门、合庐铜发展走廊的桥头堡,也是长江中游与下游、中部与东部、武汉城市圈与南京城市圈、长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区。这里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开发区、1个国家再生金属“圈区管理”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铜陵市转型发展的成效显著,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铜陵是一座改革创新、精致大气的活力城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铜陵的文化基因和城市品质。1991年以“醒来,铜陵”为主题的第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掀起了铜陵阔步改革开放的热潮。之后,相继开展了“起来,铜陵”、“崛起,铜陵”等解放思想大讨论。2014年以“转型,铜陵”为主题,组织开展“城市转型、干部先行”专题讨论,为深入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强大合力。传承弘扬“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近年来在循环经济、均衡教育、社区综合体制、公务用车、城乡一体化改革、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具有铜陵特色的经验做法,是安徽省首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铜陵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铜陵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铜陵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2).精选铜陵人结婚习俗,老铜陵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3).铜陵市本地春节习俗有哪些,铜陵市过年春节的习俗简介